■本报见习记者 李瑜
近日,中国首张高清雪豹捕食图片走红网络。
那是11月3日中午,正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区别珍套山深处拍摄野生北山羊的记者,巧遇雪豹捕食北山羊,在同伴的提醒下,迅速摁下了快门。
雪豹属于世界级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外表华丽,行踪神秘,只在夜间活动,是名副其实的“高山隐士”。有关专家表示,很多研究雪豹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人都没见过真正的野生雪豹。
不过,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看来,“这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儿”。
福地还是祸地
“看到照片后,我的感觉非常奇怪。”采访伊始,马鸣的话中便有了几分“谈豹色变”的味道。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如此近距离、高清晰地在白天拍摄到雪豹非常少见。“这是因为雪豹很少在白天捕食,与非洲猎豹相比,它生性笨拙,不具备速度和行动灵敏的优势,是个地道的机会主义者,伏击是雪豹的拿手好戏。”
马鸣分析说,拍摄者当时的行进路线可能是距离山崖较近,干扰到了雪豹的潜在食物源。“雪豹有着很强的护食本能,它会一直跟在猎物周围,不希望其他动物对其构成威胁,一旦发现,便会采取保护行动。”
尽管如此,高清雪豹照片的问世还是在当地引起了不小轰动,但在马鸣眼中,“此处却并非雪豹的福地”。
“我们已在该地区见证了多起雪豹悲剧。”马鸣回忆说,“该区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军事或边境禁区,雪豹的保护也相对较好,但近年来的状况表明,该地区的雪豹生存环境可能正在不断恶化。”
“豹落平阳”欲何为
近年来,雪豹与人类的邂逅故事屡见报端,“高山隐士”的神秘面纱正在慢慢褪去,很多人觉得,这无疑是雪豹种群数量上升的有力征兆。
“相遇增多有两种可能。”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说,一是雪豹数量确实增加了;二是雪豹的自然栖息空间正在不断缩小,导致与人类接触的机会增多。
马鸣认为,雪豹之所以会下到低海拔地区活动,最重要的原因是食物源的短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雪豹分布区内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北山羊等野生动物在一些地区已濒临绝迹,雪豹的食物来源岌岌可危。
“我去年在哈密考察时听说当地来了一头雪豹,咬死了牧民很多只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大规模猎杀雪豹的现象已相对较少,但牧民有时也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报复行为。
此外,繁衍生息的使命也让这些“高山之王”不得不远走他乡。
“11月是雪豹的交配期,但由于种群数量的减少,‘找对象’越来越难了。”马鸣说,很多雪豹便是在长途跋涉的“求亲”途中遭遇了不测。
新疆是雪豹在中国的主要栖息地,数量大概在1000~1200只之间。然而,近10年来,由于栖息地压缩、食物匮乏、偷猎、不法开矿和修建公路等一系列问题,雪豹的种群数量已下降了30%~40%。
保护,依然前路多艰
“雪豹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对维持某一地区内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至关重要。”解焱指出,雪豹是生态环境优劣与否的一个关键指示物。
马鸣对此表示赞同,他强调,有蹄类和啮齿类动物过多会对草场构成生态压力,而雪豹则能够控制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健康程度和数量规模。“狼在新疆地区的数量正急剧减少,所以雪豹的控制作用也就随之凸显。”
然而,有关专家同时表示,相对于大熊猫、朱鹮等动物,国家对雪豹的保护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雪豹栖息范围非常广,不像其他动物那样集中。”解焱说,成年雪豹活动空间很大,青海、四川、西藏、内蒙古、新疆都有雪豹的踪影。因此,“活动范围大、数量少、密度低,是造成雪豹保护难度多年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此外,相关保护区不断被蚕食也让专家痛心疾首。
“即便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也开始有企业进驻了。”马鸣坦言。在最近短短5年时间内,该保护区的边界线已变化了三次,比过去缩小很多。
马鸣指出,与周边国家相比,中国还没有一个关于雪豹保护的行动计划,这同我们拥有的种群数量规模很不相符。
马鸣强调,国家不能将保护重点仅放在大熊猫、朱鹮等少数明星物种上去,未来应该努力加强对雪豹等濒危猫科物种的保护力度。 (原标题《雪豹“现身”:是喜是忧?》)
《中国科学报》 (2013-11-11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