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俊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6 9:28:32
选择字号:
陈温福院士:生物炭将成我国最具潜力新兴产业
 
■史俊庭
 
“以生物炭为核心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未来将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日前于河南农业大学召开的2013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如是说。
 
生物炭通常是指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在缺氧和一定温度条件下热解形成的富碳产物。在环境领域,生物炭主要用来破解秸秆燃烧难题,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碳封存”;在农业领域,主要用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修复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收。然而,粮食大丰收的背后是每年产生7亿吨秸秆,其中只有不到1/3的秸秆实现了还田,其余的基本被烧掉或废弃。如果将这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还田,无疑是遏制土壤退化、改善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
 
陈温福介绍说,在所有的秸秆利用途径中,首先应是肥料还田、直接还田或炭化还田。这不仅是改良土壤、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破解秸秆焚烧难题、加强环境与生态建设的需要。
 
当下,我国农田已不堪重负,耕地一再被占用,质量急剧下降;气候变化和掠夺式的过度利用,使过去的良田沃土严重退化:有机质含量降低,黑土层变薄、酸化现象严重,地力明显下降,重金属超标。
 
陈温福说,如果不及时治理,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黑土层将在50年后流失殆尽,一些南方红壤土的pH值已低于2.6,重金属污染农田超过3亿亩。
 
在一系列问题面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出路只有一条: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努力增加土壤输入,实现耕地的可持续生产。“我们无法使耕地变多,但完全有能力让它们变好!”陈温福表示。
 
为提高土壤肥力,近年来,国外开始研究将生物炭应用技术引进农业环境领域的可能性。但是,国外的生物炭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并不符合我国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此,陈温福认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生物炭与农业研究的总体设计思路应该是:以生物炭为载体,生产缓释肥和土壤改良剂,实现秸秆炭化还田。
 
目前,陈温福的研究团队创制了组合式可移动炭化炉和简易制炭工艺,开展了广泛的生物炭与农业研究。他们还初步设计出“农林废弃物炭化还田”产业技术模式,采用原料产地就近制炭、集炭异地加工模式,通过相对分散的炭生产网络降低运输成本,实现生物炭的大规模制备。
 
陈温福算过一笔账:如果将全国7亿吨秸秆中的一半生产生物炭会有1亿吨的产量。这相当于在不增加农民投入的情况下,有1亿吨以上等价土壤改良剂或更多炭肥用于还田改土。
 
“如果能将14亿吨农林废弃物中的一半生产生物炭,会有2.1亿吨的产量,相当于1.5亿吨标准煤,可实现经济效益1102亿元。而且,此举将有可能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的脏乱差问题。”陈温福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3-11-0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