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艳刚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时间:2013-11-3 13:59:27
选择字号:
新华每日电讯:别让“冲击诺奖”变成科研包袱
 
日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正式发布。据《人民日报》报道,这项启动于2012年9月的“万人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一万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其中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这一消息经某些网站“标题党”转载后,引发巨大争议。
 
事实上,检索“万人计划”去年启动时的新闻可知,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概述中,并没有“诺贝尔奖”的字眼。“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潜力”的表述,传达的主要是民众对高科技人才的一种期望。尽管如此,这则被误传的新闻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再次证明不少中国民众,确实带有几分“诺贝尔奖情结”。
 
平心而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科研工作者,怀有几分“诺贝尔奖情结”,都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这种心理,跟运动员渴望夺得奥运会金牌、电影工作者希望捧回奥斯卡小金人一样,都是很正常的。毕竟,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会涉及实力比拼与成果考核。就科学研究来说,能荣膺诺贝尔奖,确实是科研实力雄厚的证明。
 
近些年,国家在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对科研工作给予了诸多支持。实施“万人计划”,与以往的“863计划”“973计划”一样,都是有助于提升中国科研实力的有力举措。中国要成为科研强国,扶持力度仍需不断加码。这些专项扶持计划,能给高层次科研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进而让他们能潜心科研。
 
但需要强调的是,民众可以尽情表达对诺贝尔奖的期许,科技工作者也可以心怀诺奖梦,相关职能部门对诺贝尔奖却应有理性认识。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不能让诺贝尔奖变成束缚科研的枷锁。如果职能部门将经费扶持变成“军令状”,让科研工作者时时背负着冲击诺贝尔奖的沉重包袱,最终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
 
翻看诺贝尔奖的历史,几乎没有谁一开始就怀着功利心态在做研究。相反,只要在科研的每个环节都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将创新意识转化为能造福世人的科研成果,获得认可甚至获评诺贝尔奖,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揆诸现实,目前中国科研界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功利、浮躁的心态恰恰是科研工作者最需克服的。
 
当然,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在重点扶持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同时,还需要以提升民众科学素质的方式强健底盘。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如何,并不只与几个科学家的水平高低有关,还必须有良好的科学氛围。如果没有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土壤,没有系统性的科教投入,在少数科研工作者身上砸再多的钱,也不能保证他们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