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算上今年在苏州举办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已经连续六届担任该项赛事的全国评审委员会主任了。
尽管评审工作无比琐碎,王乃彦的工作也十分繁忙,但他仍然坚持参与到这个“大学生科技奥林匹克盛会”中,与这些大孩子一起“玩科技”。
究其原因,王乃彦的回答非常简单:“我觉得这个事情确实很重要——评委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挑选一些有科学潜质的优秀青年。”
与一般的科技奖项评审不同的是,挑战杯的评委任务“非常艰巨”:他们不是简单地看材料,也不是简单地以项目的水平高低来衡量。“更多的是要看作品背后的东西,看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王乃彦说。
如何鉴别老师和学生的投入在项目中所占比例
王乃彦直言,对挑战杯的评委而言,现在很重要的工作是要鉴别哪些成果是学生做的,哪些成果是老师做的。
这项工作并不好做。王乃彦说,评委们完成任务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其背后,依赖的是评委们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
首先不能否认:参赛学生的项目受到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启发是正常的。王乃彦举例说,有的老师带很多学生,一批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学生毕业后,没毕业的学生则继续相同的研究方向。这种代代传递是可以的,但是,有个原则,“必须以自己为主”。
评委们一旦遇到那种论文做得特别好,甚至达到研究生水平的就“特别小心”。王乃彦承认,“学生超水平发挥的情况可能发生”,对这种学生必须进行深入交流。
实际上,这也是评委评判参赛学生的主要内容。
评委首先要看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的程度,基本知识是必考的,比如要考项目用到的与原理有关的内容。“如果这个项目是学生自己做的,他就会知道;如果不是,就会答不好。”
现在不少学校经费充足,仪器设备非常好。而学生不可能自己买仪器设备,一定会用学校的。那么,仪器设备是老师调试好了,学生自己去测个数据呢?还是学生自己会用?
“我们非常忌讳什么设备都是老师弄好了,学生进去弄两下就完事了。这样学生的独立性就很差。”王乃彦强调,学生必须对设备有所了解。
论文也一样。王乃彦说,很多同学发表论文,评委要提问,比如,做论文对有关参考资料理解得怎样?对结果理解的程度如何?
很重要的一点,评委也要参考论文的作者排序。而这个排序不是简单地看署名是否在前。
“我们会很细心地甄别。”王乃彦说。以研究生论文为例,尽管不提倡导师当第一作者,可有的导师会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前面,把学生的名字放在后面。
“我们让同学陈诉,自己的名字为什么排在这个位置上。”他说。
更重要的是,评委要给学生传递这样一种理念:按照科学道德,每个作者的署名都是有讲究的。不能给点经费支持就把名字写进去了或者因为对方是领导也把名字写进去。
参加评审多年,王乃彦说,目前来看主流是好的: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是肯定有的,但是绝大部分是学生自己做的。
不能在学生心中埋下“造假获利”的定时炸弹
挑战杯的评委们一直掌握这样一个原则:项目要正确反映出研究者的水平,并不一定要看项目的水平有多高。
王乃彦说得很直白:项目水平高低与学校和老师的条件有关系。如果老师的研究水平很高,分出的一小部分项目的水平也很高。
“大学生就是大学生的水平,高中生就是高中生的水平。”王乃彦说。
水平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思维方法对不对,清楚不清楚。只要思维方法对头,这个孩子有悟性,聪明,就可以培养。”
“关键是卡住一条线:弄虚作假绝对不行。”王乃彦说,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取消学生的参赛资格。
他和同仁们在尽量杜绝这种情况发生。王乃彦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严重的造假情况,“应该说是越来越好”。
“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作假者得奖。”王乃彦说:“做科研的人都知道,到了科研攻关阶段是非常艰苦的。如果总也攻关不上去,希望走捷径的人可能就会找歪门邪道。”
与发生弄虚作假的情况相比,王乃彦更担心的是作假者获奖后引发的连锁反应:“年轻的学生们认为作假可以获利,这会给他们心中埋下个定时炸弹。”
“不能让弄虚作假者得逞,也不能漏掉真正有潜力的学生。”王乃彦说,“研究工作必须是自己的,不能整合别人的工作当做自己的。”
这也是评委们努力营造的氛围:尽量按照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标准来考核青年学子,让他们提前熟悉科研氛围和规则。
学校不要把在挑战杯上的获奖数量当做一场比赛
王乃彦第一次参与挑战杯是2003年。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有一些好题目,但很多项目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换句话说,“想法比较好,做出来的东西,精度比较差”。“与实用性还有一段距离”。
最近10年,王乃彦感觉变化很明显:“内容与实际结合的非常紧密,应用价值越来越大,发表的文章也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科生也可以在比较好的杂志上发表文章了。
背后的大背景不容忽视:挑战杯的研究项目完全是跟着国家大的发展战略在走。“现在学生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发明制作还是论文,都与学校整体水平有关。整体教育水平提高,老师做的研究课题水平提高,学生也跟着提高了。”
“就学生的学术层次而言,这项比赛是最高级别的。”王乃彦说。在他看来,以大学生的水平而言,确实有一些项目做得很好,已经有实用的价值和相当的学术水平。
“这些学生只要好好培养,创造更好的机会和平台,我相信可以做得很好。不见得一定要出国去。”
这位老科学家还对学校提出一点期望:不要把在挑战杯上的获奖数量当做一场比赛。他理解学校希望自己的学生得到很好的成绩,但是,学校对学生的帮助必须是在开头,帮助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可以很好地做实验和研究,让他们在好的环境里成长。 (原标题《不能漏掉真正有潜力的学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