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0-15 7:36:43
选择字号:
黄土高原重点实验室:寻求生态与生产力的结合点
 
■本报记者 张行勇
 
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其跨越6个省区,面积约40万~50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也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区域。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以黄土高原侵蚀环境调控和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研究方向,以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缓解干旱为目标。”该实验室研究员上官周平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
 
1989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立项,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于1991年筹建。1993年12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开放。1995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正式验收(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
 
春华秋实,成果书写在大地上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成效非常显著,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极为有效,为世界水土保持创造了典范,是很好的水土保持示范基地;退耕还林草、梯田、淤地坝等措施在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降低入黄泥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梯田、淤地坝及一些残留塬面是该地区主要的基本农田,通过实现品种、播种密度、播期、合理施肥,特别是地膜覆盖等措施提高地温高及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优化群体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及最大限度利用光温资源,有效实现了高产高效农业,基本保证了该区域的粮食供应,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提供了保障,实现了水土保持。”
 
这是以全球环境变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权威、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Peter Vitousek教授为首的中外相关学科专家组,于9月12日至16日对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的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及靖边旱地农业推广示范区等,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旱作高效农业、退耕还林与生态恢复问题等研究成果与推广应用情况进行考察,并与相关科研专家和当地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讨论后,所作出的结论。
 
据了解,此行专家组还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Pamela Matson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Philip Robertson教授,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高级研究员Ivan Ortiz-M onasterio博士,中国农业大学“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张福锁教授等专家。
 
近年来重点实验室自行研制和开发仪器设备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些成果正在支撑、引领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研究的发展方向。
 
9月14日至19日,第22届国际草地大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应大会组委会主席David Kemp教授邀请,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刘国彬研究员赴澳参加大会,作分会主题报告,主要介绍了水保所在黄土高原流域植被生态恢复与管理方面开展的长期定位研究,流域生态管理对草地、林地等植被生态系统改善方面的研究进展,引起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并受到广泛好评。随后,亚查尔斯特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第一产业部提出项目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及其他合作事宜。
 
展望明天,黄土地会富裕和秀美
 
“对不起,这两天正在开项目进展研讨会,刚才就在发言。的确是忙一些,国庆节假期间也未闲。”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世清研究员告诉记者。“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占斌要求实验室各个项目负责人思考如何将这次中外专家提出的实验室发展建议,有机地与研究所的‘一三五’规划对接、融入的命题。”
 
目前,重点实验室急切要对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形成若干重要理论体系,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充分利用黄土高原这一重要的天然“实验室”,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如形成适合于黄土高原及同类地区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作物生长模型等,深入揭示水土保持、旱作高效农业、植被恢复间的耦合关系,探索三者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贡献。这也是专家的建议部分内容。
 
上官周平认为,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生境条件,但对是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对于下一步退耕还林工程,建议国家应持续给予粮食和财政补贴,稳定以前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质量,优化与提升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服务稳定性;适度增加西部省区退耕还林工程的任务,并适当提高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的补助标准,以引导农民走粮食增产、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良性发展之路。
 
对于影响粮食安全的担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程积民建议:下一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发展畜牧业,走“放牧与舍饲”结合的道路,进一步提升退耕还草的比例,加大草业发展力度,增加畜牧业产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山仑则强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增长和新技术的应用,诸如治沟造地等土地改造进程加速,工矿业的发展和资源状况的改变都与水土流失程度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复杂的全局性问题。
 
山仑指出,在半干旱的黄土高原新建高标准农田,如何解决土壤培肥和补充供水的关键问题,是否研究实践一种完备的半旱作技术体系?系列问题还需要继续作进一步研究,并以研究结果支撑这些生态建设工程得以科学的发展。寻求改善与提高生态与土地生产力的结合点,采取使两者都受益的关键技术。这既是我国的,也是国际的经验总结。
 
《中国科学报》 (2013-10-15 第8版 平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