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日前在武汉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上表示:“一个不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不为教学操心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中国青年报》8月27日)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比较关注“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在于教师。但一个共识是,不少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其实,对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批判,在美国也屡见不鲜。哈佛大学前校长Derek Bok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说:“正是因为教师扮演的角色如此重要,最近对本科教育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他们身上。最普遍的抱怨是,教授承担了过多的科研和校外咨询任务,以至于他们开始忽视教学和学生。毫无疑问,这一现象的确存在,批评家矛头直指的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情况尤其如此。”
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种批评,毕竟,在批评研究型大学“轻教学”的背后,有很多微妙的因素被忽略,导致这种批评更像是一幅漫画,因为它过于简单化,并不能反映出绝大多数研究型大学教师的真实情况。
首先,我们缺乏对教师工作量的真实数据分析,新闻中往往大多使用“有的高校”、“有些教授”、“个别院系”类似的模糊字眼,并没有相关数据显示平均每位教师每天将多少精力分配在教学和科研上,毕竟,职称不同,教师所承担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也不尽相同。再说了,也没有相关的论文数量统计显示平均每位教师一年发表多少科研论文,以佐证研究型大学到底有多么重视“研究”。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平均每位教师花在教学相关事务上的时间占一半以上,而花在科研上的时间只有不到20%,自称主要从事教学的人数远远多于主要从事科研的,平均每年发表一篇以上论文的教授远不到50%。没有准确的数据做铺垫,便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教师们经常忽视学生。
其次,教学与科研大为不同,我们找不到可靠的方法评价一所大学教育“输出”的质量,即,我们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基本上是缺位的,但教师的论著、论文却是公开发表的,可以用数量统计。而大学的教与学的质量却是隐性的,并不为外人外行所知,究竟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东西,仅靠期末考试成绩、论文成绩并不能说明全部,甚至也很难统计。
第三,舆论的批评向来止于大学应该“重视教学”上,而每每忽视教学方法的改进,这是极为肤浅的。在大学课程的建设和评估上,我们关注的总是应该上哪些课,导致大学课程的数量和种类一直在不断增加,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总是凌驾于教学方法之上。事实上,大学生批判性思考、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开启更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对于当前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于大学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不是启发式、探究式学习而非仅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是否有吸引力,这类问题并不为人所感兴趣。(原题为:《“重科研轻教学”更像一幅漫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