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18 9:06:35
选择字号:
兰大校长周绪红:用事业平台凝聚一流人才

 
有了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就可以争取到一流的项目,就能出高水平的成果,从而产生一流的学科;有了一流的学科就能吸引、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使学科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本报记者 刘晓倩
 
虽说西部水土流失严重,但比水土流失更可怕的是西部高校人才的流失。据有关数据显示,很长一段时间内,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
 
如何改变兰州大学的现状,用为数不多的钱吸引优秀人才?如何在西部欠发达的地区把兰大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大学?这是周绪红上任兰大校长之后一直琢磨的问题。
 
他认为,单纯依靠待遇西部大学留不住人,西部大学建设须扬长避短,将自然条件的劣势变成学科研究的优势。
 
给人才服下一颗定心丸
 
来兰大当校长之前,有人对周绪红说:“兰大就像一匹骆驼在沙漠中艰难跋涉。”周绪红心想,有那么困难吗?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真是困难!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不少院校派人驻守在兰大周边的宾馆,许以优厚的待遇“挖人”。兰大校内个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因为学科带头人流失,一度被摘牌。有人说,兰大当时流失的人才足以兴办一所同等规模和实力的大学。
 
“凝聚人才,一方面要靠待遇,更重要的是靠事业的平台。如果单纯讲待遇,我们这里不可能留住人,东部待遇比这里好很多。”想清楚了这些,周绪红组织人员“提炼兰大精神”同时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他勉励教职员工不要以“西部条件恶劣”为由而不思进取,要有戈壁沙漠中胡杨树的那种“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的精神。为了让高层次人才能够安心在西部工作,学校坚持“引进教师资源”和“培养本校教师”两条腿走路,并为各类人才提供相对优厚的待遇。
 
“一定要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这是人才聚集的平台。”周绪红说。
 
从学校的一项统计中可以看出:引进一位学科带头人,兰大在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学科建设配套费等方面的支持就达130~330万元,而引进或选留一位博士生的经费支持也在20万元左右。从2004年至今,兰大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总投入已经超过1.5亿元。
 
“有了学科带头人,校长很好当”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周绪红参透了这句古话的含义并运用于兰大的建设。在他看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归根结底要拥有三支人才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其中,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
 
“我们下血本,全球招聘学科带头人,有了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就可以争取到一流的项目,就能出高水平的成果,从而产生一流的学科;有了一流的学科就能吸引、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使学科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周绪红说。
 
周绪红上任后苦心扶植“挖”来的将才。黎家是油菜素内酯研究领域中的国际知名学者之一,2002年就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2008年5月顺利晋升为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教授,同时获终身教职。同年,当兰大面向全球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黎家毅然决定回国应聘这一岗位。当他决定放弃一切举家从美国迁回兰州时,周绪红却阻止了他。
 
“女人和我们男人不一样,她们很留恋国外的生活,不要因为这件事,让家中忽然有这么大的改变。”周绪红让黎家先回来看看,如果认为在兰州比在美国的生活更好、更满意,那时候,再让家人一起搬回兰州。
 
到兰大以后,黎家的团队建成国内一流的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随着事业的发展,黎家的家人也顺理成章地搬到了兰州。更让周绪红感到惊喜的是,在黎家的影响下,学校先后从美国成功引进了邱全胜、苟小平、李祥锴三位特聘教授,以及易静、刘璞两位留美博士,同时还重点培养和招聘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有了这样一批学科带头人,我这个校长很好当的。”周绪红幽默地说。
 
不毛之地更有异香
 
曾经有一个说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周绪红听了很不舒服。
 
“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很多是不长草的,谁解决了西部长草的问题,谁就有机会获得和袁隆平先生一样的大奖。”周绪红总是这样鼓励大家。
 
周绪红清楚地认识到,兰大地处西北,自然条件恶劣,这是兰大的劣势,但又是兰大学科研究的优势,“地域特色所派生出来的学科特色就是我们有别于其他大学的长处所在”。
 
下一步兰大发展要靠打“特色牌”:沙漠、戈壁、高原、冰川、冻土、地球物理、大气科学、高寒干旱生态、集水农业、草业科技、西部资源环境、西北风沙治理、石油化工、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生物药材以及敦煌学、西北史地、西北少数民族学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和特色,兰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被这个地域优势吸引回来的人还不少。
 
虽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但敢于吃“回头草”的未必是“劣马”。西北少数民族研究院院长高永久曾是兰大的老师,被某大学“挖走”许多年后又回到了兰大。高永久的回归让周绪红很感慨,“放弃了好的城市、好的大学、好的职位,还有这么多年的积累,走了一条大家都不认可的路,回来了,不容易!”
 
被西北这片黄土地吸引来的还有从美国回来的大气科学学院的院长黄建平。对于大气研究,甘肃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黄建平在兰州郊区的山上建立了观测站,开展最为基础的大气监测。短短几年里,年轻的大气科学学院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建成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国际知名科学杂志Nature上发表了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引来“女婿”更要善待“儿子”
 
兰大有这样一句话:“引来‘女婿’,但不能气走‘儿子’。”
 
在大量对外引进人才的同时,兰大还注重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学校每年派出100名以上的教师赴国外以及国内名校进行学术进修,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4年至2008年,学校共选派113名教师到国外留学、164名教师进行国内培训、224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14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此外,学校为230位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提供了科研启动费和配套费。选派一流的青年教师到一流的大学师从一流的导师,为五年、十年后的兰大储备一批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
 
“要进一步完善柔性使用人才的政策和机制。”周绪红说。要采取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巧借东风、借船出海”;鼓励海内外人才通过短期兼职、合作研究、讲学讲座、学术休假等多种方式投身兰大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
 
采访过程中,周绪红提到了一篇名为《萃英山,青春的山》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文字,“世间的学校千所万所,接纳你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世间的名山千座万座,镌刻你人生记忆的山是最好的山。萃英山啊,我青春的山,你孕育了我一生最宝贵时光中的理想、信念和爱情”。
 
萃英山位于兰大榆中校区西侧,“萃英”二字凝结了聚集英才之意。这篇美文是一位“孔雀东南飞”时期离开兰大,如今又回到兰大的老师写的。当时,文章发表在兰大的学报上,在校园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周绪红仔细阅读了一番,感慨颇多:“兰大流行一句话——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这就是生动的写照。”
 
《中国科学报》 (2012-07-18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