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家平 通讯员 曹雷
手持一部手机,站在任何一个地块,都能精准查到该地块的营养成分,获取地块的推荐施肥配方、施肥量和施肥技术……
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马友华经过多年研究,已将其变成现实。他也因此被称为“大地‘营养师’”。
近日,马友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目前已有20个县投入使用由其开发的网上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为农民朋友量身定制的掌上专家决策系统、短信支持系统和决策触摸屏系统也深受欢迎。
给不同地块开不同“方子”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肥效却在下降。这不仅污染了环境,也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
马友华从事土壤研究工作多年,常年在农业生产一线,熟悉每一块土壤的脾气和性格。“要想让土地发挥最大功效,必须对症下药。”
所谓“对症下药”,就是测土配方。也就是通过测量分析土壤的养分,根据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科学施用复合肥。
“前提是解决好测土配方、地力评价这项基础性工作。”为此,马友华白天下乡从田间取样,晚上回到实验室检验,制订出详细的实施方案。
为确保各环节的准确性,他严格按照试验、示范规程亲自参与,认真做好记载,常常夜以继日。
自2005年以来,马友华带领团队共完成53个项目县的地力评价工作,建立了详细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各种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网上测土配方施肥系统。
只要上网输入地块信息,就能查到马友华给出的“方子”,真正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为广大农民所共享。
为更好地推广这项技术,马友华根据农民的接受特点,开发了掌上专家决策系统、短信支持系统和决策触摸屏系统。农民朋友只要手持一部带有GPS功能的智能手机,就能查询到目标地块或者采样点的土壤地力等级、推荐施肥配方、施肥量和施肥技术等信息。
同时,农技人员通过多媒体电脑与信息查询系统连接,就能得到决策方案,带上一部手机、一个多媒体电脑,就可以下乡讲课,在田间指导生产。
让复合肥既增收又抗旱
干旱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直接导致肥料和水分利用率低等问题,影响农业增收。
针对这一问题,自2000年开始,马友华经过多次实验,研发出抗旱复合肥的造粒工艺,并在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支持下,先后完成了抗旱复合肥产品的中试和工业化生产研究,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抗旱复合肥生产技术工艺。
“抗旱复合肥生产技术采用了水肥耦合原理,我们使用的是高效环保的节水和包膜材料。”马友华介绍说,这种材料能迅速吸收比自身重数百甚至上千倍的水分,同时还具有反复吸水功能,吸水后膨胀为水凝胶,可缓慢释放水分供作物吸收利用。
抗旱复合肥采用三重包膜,不仅能起到抗旱保水作用,而且能使复合肥的养分前期释放少,控制小苗不旺长,后期高度缓释,促进作物旺盛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马友华发明的抗旱复合肥先后在河北、新疆、甘肃、吉林、江西、湖北、内蒙古和安徽等地的玉米、棉花、大豆、大麦、花生、金盏花、油菜和蔬菜等作物上推广应用,效果显著。特别是在干旱年份或季节,其抗旱、保苗、节水、节肥、增产增收的效果更加明显。
据统计,目前抗旱复合肥已累计生产4万吨,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00多万亩,增加农民收入数亿元。
“只有把农业科技扎根于泥土中,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马友华告诉记者,看到农民朋友增收,环境治理得到改善,他感到很欣慰。
《中国科学报》 (2012-07-16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