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7 13:34:59
选择字号:
研究发现自然重建可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本报讯(记者陆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辉民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30多年的时间尺度上,在亚热带九连山区依靠自然力量重建的次生林,与人工营造的杉木林和蓝果林相比,不但没有降低,甚至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业内专家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对亚热带地区碳汇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科学通报》2012年第17期上。
 
“通过什么方式造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王辉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坚持不懈地推行植树造林工程。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森林面积已达1.95亿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0.62亿公顷,为世界最大,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0%以上;过去20年中,我国人工林碳吸收量累计超过4.5亿吨,为缓解碳减排压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为更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胡锦涛总书记于2009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到2020年新造林4000万公顷,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森林的固碳效益。
 
然而,虽然热带、亚热带是公认的生物减排潜力最大的区域,但位于亚热带的我国东南林区,森林质量在全国却排名靠后,林木蓄积量也最小,平均每公顷仅51.7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碳汇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了极大影响。
 
“以固碳为目标的碳汇林的经营管理方式应当与传统的森林经营有所区别。”王辉民说,传统森林经营以收获更多木材和更高的材质为目标,因而主要关注目的树种的树干,而碳汇林则应该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碳汇林关注的不仅是林木等植被生产力,还必须考虑对森林土壤碳库的影响。”
 
传统的造林方式通常伴随着迹地清理(包括割除林下灌草或炼山)、整地(包括局部整地或全面整地),以利于林木的成活与快速生长,但是这些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巨大的土壤碳库产生影响,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释放。
 
而森林的自然重建却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碳库的扰动,是一种既省工、省力又经济的方式。“如果能够更多地依靠自然力量,少投入多产出,那应该是最好的结果。”
 
据了解,王辉民等正在开展试验示范,通过分析不同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对南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综合效益的影响,确立我国南方人工林改造的有效方法,提升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碳汇能力及经济收益,促进当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2-07-07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