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希 姜宁 谢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27 9:16:01
选择字号:
走近“神九”飞船代码解读者
 
■本报记者 潘希 通讯员 姜宁 谢波
 
6月24日中午,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口令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大厅内响起,“神九”和“天宫”手动对接正在紧张进行。
 
大屏幕上,神舟九号返回舱内,航天员刘旺紧盯舱内仪表盘,右手把握着姿态手柄,认真观察着飞船仪表参数的变化。
 
与此同时,北京飞控中心的科技人员正聚精会神地监视着显示器,认真判读飞行器下传的遥测数据。
 
当航天员“驾驶”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在浩瀚太空牵手时,飞行器的飞行状况如何?设备工作是否正常?航天员的生理状况如何?
 
获悉这一切,都要靠飞行器下传的代码来判断。
 
姜萍,就是一位解读这些神秘代码的人。在对接任务进行当天,《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北京飞控中心见到了这位身材高挑的女工程师。
 
作为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北京中心遥测总体岗位负责人,姜萍此次承担了大量飞行器遥测参数的解读和设计工作。用她的话说,遥测工作,就是把抽象的二进制代码变成具体的飞控信息。
 
然而,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有了航天员的参与,还要实现手控对接,给遥测总体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航天员生理参数、穿舱活动的实时监视、手控指令的解析判读,新状态、新变化不但使数据量成倍增长,计算方法也增至几十种。
 
遥测总体工作是整个飞控工作的最前端,所有的飞控工作都依赖于它提供的状态展开,每一个参数的处理都至关重要。作为技术负责人,大到任务状态、每种飞行器工作机理,小到每一个遥测参数的处理方法和显示形式,姜萍都要了如指掌。
 
为了弄清楚遥测参数与航天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姜萍深入各协作单位进行广泛调研,对“天宫”和“神九”两个飞行器上的设备,她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研究,画出它的结构图。对所有分系统的结构原理、工作模式、计算机需求、相互逻辑进行深入学习。
 
10多个分系统、20余台设备、1000条遥控指令、300多个重要飞控事件,再加上各系统接口、标准五花八门,涉及的数据成千上万。那段时间,姜萍像着了魔似的,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数据和代码,连做梦都在写方案。
 
为了设计出准确可靠的遥测总体方案,姜萍翻破了一本又一本技术资料,查阅了历次任务的遥测方案,一遍一遍回放以往任务遥测处置流程,最终从浩如烟海的数据流中,找出与飞控工作息息相关的代码,分门别类,寻找规律,解析判读,最终形成了《载人交会对接飞行器遥测实时处理方案》。
 
在任务的倒计时阶段,姜萍组织了一次对遥测处理和显示状态的确认工作,全面系统地查找并解决测控软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因为一个参数处理的错误,导致对飞行器状态掌握不准确,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段时间,姜萍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
 
遥测总体工作不仅是一项考验精力、耐心、毅力的“技术活”,更需要不断创新。为适应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新需求,姜萍采用新的设计模式开发了《飞船重要事件自动监视判断系统》,把重要飞控事件中重要飞控参数挑选出来,自动监视判断,减少了因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准确性、滞后性。
 
姜萍还针对手动对接协同复杂、监视要求高的特点,设计了手控交会对接综合监视页面,涵盖了航天员、组合体姿态等十几个监视页面,实时清晰再现飞行器和航天员的状态。一旦出现任何故障,都能及时从数据中准确判断设备在什么部位出现了什么问题,为地面决策指挥提供支持。
 
在常人看来,每天与数字打交道是一件极为枯燥的事,姜萍却欣然享受着一切,忙得不亦乐乎。对姜萍来说,那小小的电脑屏幕是她的一方心灵晴空。上面闪耀跳跃的数字已经成了她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成了她与飞行器之间的特殊语言。
 
姜萍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她所从事的事业正是她的兴趣之所在,或许正是这种完美的结合不断激发着她的潜能和干劲。
 
《中国科学报》 (2012-06-27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