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钊良 实习生 朱毓春
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是个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不具备争夺人才的硬实力。然而,三明市科协通过创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及“院士专家工作站”,大量吸纳高端智慧,谱写“院士经济”华章,是谓“柔性引智”。
在实地走访中,《中国科学报》记者发现,“柔性引智”带来了精彩的率性写意。
16层科研大楼耸立山野林间
6月8日,记者首先造访了将乐县水南国有林场,我国第一家林业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就建在这里。院士站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林场场长谢汝根告诉记者:“院士站一头连着尹伟伦院士及其团队,一头连着林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渴望,作用大着哩!”
谢汝根把记者带到林场办公楼外不远处的一座庞然大物前:“这就是‘南方基地’的科研大楼。”仰面凝视,这是座已封顶的16层现代建筑。
刚说院士站,咋又谈起“基地”了?原来,他说的是北京林业大学南方林区(福建三明)综合实践基地,那是院士站派生出的“大块头”。除了科研大楼,还有已完成建设的3万亩科研实验和实习用地,目前入驻基地的科研项目已达15个,投入经费达2亿元。
“靠谁筹的资金?”
“北林大!”
“院士站就这么神奇,有了它,要项目有项目,要资金有资金。”县科协主席潘英禄很是自豪。
往事并不如烟。2008年,三明市科协与时任北林大校长尹伟伦院士“对接”成功,继而尹伟伦又远道而来,在三明提出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等五条建言;不久后,北林大与三明市校地合作协议签订、林业产业院士站揭牌成立、南方基地奠基开工……
目前,北林大师生分批轮流到基地做实验。“你们来得不巧,早晨刚走了一拨。”谢汝根说。
当42度高温遇到“以竹代木”技术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毛竹之乡”永安,这里的院士站就建在永林竹业有限公司。走下小车,一股热浪迎面扑来,熨得脸发烫。“今天最高气温42摄氏度。”永安市科协主席吴继林说。
公司陈列室里,摆放着许多板和方料制成的产品,看外表、颜色、纹理都与木材毫无二致,抓在手上却沉甸甸的,宛如坚硬的楮木。“这些全是毛竹做成的。”总经理杨明杰介绍说。
公司生产线运转如常,丝毫不受高温天气影响。杨明杰告诉记者,“以竹代木”的核心技术就在于“竹材高温软化展平”。
“把直径小、壁薄中空的竹子变成幅面大、强度高、不变形的板材,这可是个世界性难题,多少年来没人能越过这道坎,张齐生院士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一路当向导的三明市科技活动中心副主任郑祥渊为《中国科学报》记者作延伸介绍。
提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吴继林很是动情:“因为他,我国竹材加工业雄居世界领先地位,三明也因此分享到他的研究成果。”
目前,院士站已为永林公司解决了竹材防腐、防虫、防霉等关键技术,正大力开展竹重组大幅面长材等系列研发,公司也成功申请到4项技术专利。而“竹林高效培育与新型竹重组材研发”已被列为“十二五”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首批预备项目。
有一种快乐叫奉献,有一种美德叫忘我
在尤溪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领衔的“超级稻、杂交稻产业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才半年多,人们已习惯称之为“谢华安院士工作站”。
6月9日,记者来到梅仙镇下保村外,举目一片碧绿稻海,县科协主席张是美和一位农民模样的中年汉子立于田头。这百亩稻田就是谢华安院士工作站的项目——推广试验杂交水稻34个新组合。
那“农汉”卓传营,是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他得到谢华安“精心培育”,最了解院士站的工作。
没想到,卓传营把两份材料塞到记者手里算是交代,转身埋头到稻田边去了。“老卓就这样——受了谢院士的‘传染’,就痴迷农科事儿。”
而谢华安在尤溪县推广超级稻、再生稻已有十几年,多少奇迹经他双手创造。郑祥渊告诉记者,同样由谢华安领衔的还有宁化河龙贡米产业院士工作站,关于他抢救河龙贡米的传奇在当地有口皆碑。
回头再看资料:自2009年4月福建首家院士站在将乐县玉华洞建立以来,全市已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在院士站带动下,仅2010~2011年,全市有162个院士相关项目列入国家和福建省科技盘子,180个专利获国家授权,2个农林科研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预备项目,新增1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高新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三明市科协主席吴联派特别希望通过《中国科学报》,向那些为欠发达地区倾情奉献的院士专家们表达由衷感谢。而他只字未提自己谋划“柔性引智”方略、多次风尘仆仆进京邀请院士的事儿。
《中国科学报》 (2012-06-19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