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廖洋 杨锡畅报道】“昨天中午在海边挖沙,人声鼎沸艳阳高照,帐篷里睡了一觉起来,起雾了,退潮了,冷冷清清的沙滩漂了满满的浒苔,真不敢相信,这改变,只用了30分钟。”网友“Chu喵_”6月16日发微博感叹道。
从2008年起,每年6到8月,浒苔大军都会涌向青岛,在浅海铺就一片“绿毯”。近日,这些“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再度抵达青岛附近海域。
据了解,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5月中旬在江苏盐城东北部海域发现浒苔绿潮,分布面积约110平方公里,覆盖面积3.5平方公里。随后,这片绿潮迅速“壮大”,并向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挺进。目前,浒苔“先锋部队”已进入青岛、日照、烟台和威海的近岸海域并开始登陆。
预测显示浒苔大军不断逼近
6月14日,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利用卫星、飞机和船舶开展黄海绿潮监视监测结果显示,黄海中南部海域(119°31′E~122°30′E,33°50′N~36°49′N)浒苔绿潮覆盖面积约261平方公里,分布面积约19400平方公里;其中,35°N以北海域浒苔覆盖面积约242平方公里,分布面积约16350平方公里。
而在6月14日,浒苔绿潮距离日照市8公里,距离青岛市8公里,距离海阳市3公里,零星浒苔已进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近岸海域。
根据综合分析结果,采用海洋数值模式预测绿潮漂移状况,6月14日11时-6月17日11时绿潮主要向东北方向漂移,未来三天将会影响胶南市、青岛市区、海阳市东侧至乳山市西侧近岸海域。北海分局已通报各沿海相关省、市做好近岸海域的浒苔绿潮监视监测工作,并要求相关省、市部门及时向北海分局报送近岸海域绿潮监视监测信息。
“与往年相比,今年浒苔发生时间早,分布面积较大,目前浒苔陆续进入青岛市管辖海域并对沿岸造成一定的影响。”在6月7日召开的“青岛海域浒苔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王淑莲介绍。
浒苔预警后,青岛市委、市政府主就浒苔处置工作做出部署,并确定了“宁早勿迟,宁远勿近”,御浒苔于岸外”的海上浒苔处置原则。目前,青岛市已采取工作措施。
初步明确浒苔的爆发源头
“听过一种说法:三峡大坝建成后影响了下游生态环境,生态变化的长江水流入东海,造成了浒苔疯长,然后由南向北飘过来。听说的,不知真假。”网友“第六颗石头”对浒苔的来源感到疑惑。
2008年浒苔绿潮爆发后,浒苔的来源、种类等问题一度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为正确认识浒苔从而澄清社会舆论,科研工作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鹏介绍,在种内水平,通过对ISSR图谱的分析,发现2007-2012连续五年黄海大面积范围内采集的漂浮浒苔群体的遗传相似度很高,而黄海漂浮浒苔与沿海定生浒苔不同,提示漂浮浒苔可能来自单一群体,黄海西侧的定生浒苔种群可能不是黄海绿潮藻的直接来源,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可能在黄海绿潮浒苔生物量快速扩增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叶乃好表示,海水富营养化是黄海浒苔爆发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里,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膨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入海量剧增,加上地表径流带来的农田化肥、农药和其他污染物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迅速升高,为浒苔爆发提供了充足的外部营养条件。
根据卫星光学遥感结果,最早在江苏沿海一带发现漂浮浒苔。此后,受海洋风场和表面流场的作用,漂浮浒苔逐渐向黄海中部缓慢移动,并在漂移过程中迅速生长。
寻求治理之法 探索未来之路
五年以来,黄海浒苔绿潮持续爆发,近海生态岌岌可危。
从2008年浒苔来袭以来,便开始了一场不断探索发展的“打浒”战斗。而作为“军师”的科学界,在探索浒苔的治理之路上前行着。
经过近年来对青岛浒苔绿潮的研究,叶乃好表示:已建立起我国近海大型绿藻爆发的生物监测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为保障我国近海水域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而姜鹏认为探明黄海绿潮浒苔的来源与绿潮的形成机制,对黄海绿潮形成的生物与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是绿潮治理的根本方法。而目前科研成果尚不完善情况,应积极做好绿潮的应急处置工作,如设置拦截网减少浒苔登陆对滨海旅游业与海水养殖业的影响,尽量在海上对漂浮浒苔进行打捞、脱水处理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绿潮对近岸的影响。另一方面,黄海绿潮浒苔每年的生物量远超过我国每年所有栽培海藻的总产量,是一种海洋生物资源,应加强对浒苔生产生物质能源及工业原料的方法与工艺流程的开发,变废为宝。
探索浒苔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技术,是目前研究部门探索的“打浒”出路。而这条出路的未来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正如姜鹏所言:“黄海绿潮是一个综合性的海洋学问题,涉及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等各个学科方向,单个团队、单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难以对整个黄海绿潮发生、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给出全面科学的解释,难以在黄海绿潮藻的溯源、成灾机理的阐释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议就黄海绿潮问题设立专项并创新研究模式,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