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18 8:51:42
选择字号:
李越:“神九”发射前最后撤离的人

发射当天,李越站在发射场导流槽边的军用货车旁。
 
■本报记者 甘晓
 
6月16日傍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
 
倒计时1小时,第一、二组回转平台撤收。倒计时30分钟,第三组回转平台撤收。
 
这时,发射塔架背后的导流槽旁,一名技术人员松了一口气,随后马上默默地带领整个团队撤回到安全区。
 
15分钟后,运载神舟九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顺利升空。
 
晚上9点,庆祝神舟九号发射成功的礼花在东风航天城上空绽开,庆功宴也正如火如荼地举行。在觥筹交错之外,这名技术人员又带领团队默默地进入发射场,开始了塔架恢复的工作。
 
他便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输修理站修理营六连连长李越。
 
不起眼的“螺丝钉”
 
发射前一天,记者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输修理站。营地中停靠了几辆装载了车床、焊机等工具的军用货车,发射当天需要停到发射塔架下,出现意外时他们便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解决问题。修理站宣传股股长贲晓雷告诉记者:“这里的战士个个都是技术高手,钳、焊、电、车通吃!”
 
此时,连长李越正在带领几名战士进行演练。见到记者时,这位戴着眼镜、长相颇有书生气的连长先下令让战士们休息,然后搓了搓手上的泥土,有些羞涩地与记者握手。“我们这儿从来没有记者来采访过,你是第一个。”
 
2007年,李越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在我大三时,‘神六’刚刚发射成功,当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刘庆贵来我们学校演讲,”李越回忆,“我深受祖国航天人的鼓舞,毕业后就选择了来这里。”
 
李越所在的这个团队里,工程师几乎都来自重点大学,包括中科大、国防科大、北理工等名校在内。
 
而像这样的最后撤离,李越已经历了很多次。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我们是最后一批撤离、最早一批进场的人,也是最不起眼的一批人。”
 
有一次发射成功后,李越返回发射场时,发现工作场地已经锁门了。他只好迎着礼花来到一线单位会餐的地方,请管钥匙的人员开门。
 
李越坦诚地说,一开始,最后的撤离让他有些失落。不过,慢慢地,他体会到自己这颗螺丝钉在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重要性。
 
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越临近发射,一线单位的工作越紧张。李越则退居二线,才有时间接受采访。“我们是二线技术人员,平时主要负责发射场地和航天城的维修保障工作。”
 
而他们连队针对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工作,其实早在2009年7月便开始了。当时,李越刚休完假,归队后第二天便进入发射场,任务包括转轨车、精确定位改造等工程项目。
 
为了避免戈壁滩夏季的炎热,他们每天早晨6点钟出发去发射场,中午1点吃午饭,下午便钻到地下继续干活,直到晚上10点才收工。
 
当戈壁滩的冬天来临时,塔架喷漆的工作让李越和战士们有些吃不消。“高空作业不能穿大衣,就穿两件毛衣一层绒衣。”李越回忆,“手冻得连螺丝都抓不住了,开始用第二指节抓,实在不行了就得下去搓搓手。”
 
直到2011年5月,他们才完成了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准备工作。在“神九”发射最主要的推进剂升降温改造工程中,李越和战士们奋战82天。副连长杨建峰则每天工作14个小时,3天吃透26页的设计图纸并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为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他们平日的工作如同最后的撤离一样,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我们也想发表文章,但是,我们的技术在通用领域太专业,在航天领域又太边缘。”李越谈到他的困惑。而与一线单位共同完成项目后,成果通常又归一线单位所有。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李越和战士们努力工作的决心。
 
人们常说,来到东风航天城便是“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但在李越看来,“献青春”足矣。“我在这里会奉献出我全部的力量,”他说,“干不动了,我自然会离开这里,献终身是给国家增加负担。”
 
而谈到家里一岁半的孩子,李越笑呵呵地说:“要尊重他的兴趣,不会强迫他干我的事业。”
 
《中国科学报》 (2012-06-18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