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长安
“近年来,中国经济每年都有8%~10%的增长,生产力提高的速度非常惊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大有可为,将对世界产生持续的影响。”
近日,以“制造业变革:可持续升级与战略转型”为主题的2012环首都绿色产业高端会议在河北廊坊举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在题为《制造业发展的动力与阻碍》的演讲中如是说。
此次会议由河北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办,是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的重头戏。众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围绕着“全球产业布局调整与中国应对”、“中国制造业新抉择”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只有全球化,才能有更大发展
“当前是中国企业实施全球化的最好时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拥有了一批可应对世界制造业变革的基本技术和人才队伍,并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化管理经验的优秀跨国企业。
同时,国家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扶持八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给中国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带来了巨大机遇。
魏建国介绍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年间,抓住了世界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解决了1.2亿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并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来自美国研究所的智库研究报告表明,目前,世界上约有64%的日用消费品、工业制成品、交通工具、通讯器材等在中国生产或组装。中国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是中国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劳动力红利作为代价得来的。”魏建国说,下一步,中国的制造业只有实施全球化,才能在新形势下有更大发展。
复星集团总裁汪群斌说,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全球资源,这值得我们好好利用。“这要求中国的制造业用创新来推动转型升级,当然包括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走向世界。”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则表示,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加快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魏建国补充说,中国制造业在实施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加快产业布局,特别是要尽快形成二、三线城市产业发展格局。
加速产业集群的发展
会上,众多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要加速产业集群的发展。
魏建国指出,我国应继续打造全方位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密切结合的产业及平台,特别是在京津冀、环渤海、东北以及中西部地区,要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出像廊坊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与城市发展完美结合的产业新城。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司副巡视员宋葛龙认为,本世纪初,我国产业集群就进入了加快转型阶段,呈现出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辛仁周说,目前产业集群有两大特点:一是产业集群发展呈现高端化趋势;二是产业重组力度在加大,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推进兼并重组这种方式实现的。而这两个特点也将是今后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
涉及到具体的政策支持,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华北区合伙人陈建明认为,金融体系和税务体系的改革,对中国制造业改革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和监管体系的改革、知识产权的发展,一定会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也有专家表示,最恰当的产业政策并非体现在多大幅度的税收减免,而是体现在政府和民间资本能通过战略合作及时地发现产业发展的各种障碍,然后通过恰当的干预去消除。
而在托马斯·萨金特看来,生产力增长最首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重视以研究和开发为主导的优秀大学。“这些研究人员今天做的事情好像看起来还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如果他们具有创造性,一旦取得成功,就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15年后,或许我没有机会再到中国,但我相信中国将会在每一方面成为领导者,包括创新能力。”萨金特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5-23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