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最近推出“北洋学者·海外杰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40万~ 60万元年薪招聘35岁左右、能在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中获得教职的有潜力的学者。首个聘用合同期为6年,达不到校方标准将解聘,达标者将转为更高级别的教职,最终并入“终身制轨道”。
当然,“与国际接轨”的不只是薪酬,师资聘用程序、管理模式、考核标准也将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把所有申请人的材料送到世界一流大学去评审。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担忧这些教师与现有的教师怎样融合,因为这样的“国际化”薪酬比目前的普通教授年薪高出两到三倍,是“不小的差距”,“不平衡感”肯定存在。
然而,对这些教师用何种体系考核?如果用国内现行的标准,比如每年要在哪一级刊物上发表多少篇论文,要有什么级别的科研项目,那么他们将会疲于应付,只能搞一些短、平、快的东西,难以作出国际尖端的成果,把在国外打下的基础浪费掉。
如果继续用国际标准考核,允许几年不发表一篇论文去潜心作研究,是否要实行“一校两制”?没有成果能申请到科研项目吗?没有经费如何能做科研?而且社会上频繁对学校进行各种评估、评审、评比、检查等工作,论文、项目、奖项、专利等等,都是硬指标,这些靠谁来支撑?
这些都更值得担忧。我们当然希望天津大学通过与国际接轨的北洋学者计划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企盼着。
《中国科学报》 (2012-05-16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