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陈伯图 卢庆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4 15:02:38
选择字号:
追忆叶振华教授:毕生之路 “振华”报国
 
■本报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陈伯图 卢庆雷
 
3月4日,我国知名的化工吸附与分离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叶振华教授在澳洲与世长辞,享年90岁。消息传出,老教授生前同事和遍布海内外的学生,无不悲痛地难以自抑。
 
赤诚的爱国情怀
 
叶振华1922年出生于广东梅县,少年时在求学逃难途中,眼见敌机贴地低飞疯狂扫射轰炸,而地面无力还击的场景,暗自立下要用工业报效国家的壮志。
 
1952年,叶振华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任职,先后研制出烧广东出产的劣质煤的沸腾炉,研究页岩油加氢,从事热扩散分离有机化合物、乙烯精制等课题研究及实际应用。
 
1973年冬,大庆石化厂研究所要从石油里面提取织“的确良”布的原料,同时做好从国外进口设备的准备工作,邀请叶振华去指导。当他知道这个项目几年还未攻下来,不畏条件艰苦,立即到研究所“上班”。
 
在大庆,叶振华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帮助研究人员弄通机理,亲自指导实验、计算;继而帮助把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协助安装设备,培训技术人员。在恶劣的条件下,他奋斗了将近半年,为大庆研制“的确良”布的原料解决了大问题,也为下一步与外商谈判奠定了基础。
 
“文革”结束后,叶振华更加精神焕发。几年间,他接连完成医用制氧机、榄核活性炭等十多个项目,还在全国领先研究吸附分离机理,作出分子筛、分子筛成型、性能测试、模拟移动床等一系列成果。
 
他指导四届研究生“接力”研究的“热参数泵吸附分离果葡萄糖浆得高果糖”,这在当时只有先进国家的实验室才有,尚未实现工业化的科研项目。经《化学工程》杂志发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广州、茂名、海南等地建厂投产。
 
只为桃李芬芳
 
对学生,叶振华的严格是出了名的。
 
考试,他要求学生独立看书写总结;审阅学生的论文,他连错别字也改正过来,对字写得不好的同学,还指出要好好练习写字;实验室里,如果有谁穿鞋底有钉的鞋子,他就严肃耐心地给他讲解事故实例,使他警醒。
 
他从不满足于自己原先编印的讲义,每次备课都摘记大量中外文资料,做到常讲常新。他教育大家勤俭办校,学生报领实验用品,他总是把多余的划掉。
 
除了严格,叶振华的慈爱却也是出了名的。
 
“当教师要尽职尽责,不能三心二意。”叶振华经常这样说,也经常这样做。每个工作日的八点钟左右,他一定要到研究室去看学生做实验,为学生解决问题。
 
有一届,他只带了一个研究生。他给这个学生上课照样认真备课,站着授课而让学生坐着听记。学生过意不去,说:“叶老师,请你坐着讲吧。”他回答道:“你不必不好意思,这样讲你才听得更清楚。”
 
他参与或者指导的科研,在写论文署名时,总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后。一些科研项目是他指导两三届研究生“接力”完成的,研究生毕业了,整理科研论文的任务就由他承担,但最后署名时他依然把自己排在最后。他说:“老的排在后面,年轻的排在前面,可以鼓舞年轻人奋发向上。”
 
“运载火箭精神”
 
运载火箭燃烧自己的同时,却把运载物推上了太空……叶振华在工作中就有着这种“运载火箭精神”。
 
叶振华千方百计让年轻人迅速成长。一位女老师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业务水平,叶振华就给她“压重担”,不仅督促她认真备课,还指导她试讲,最终她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叶振华唯恐年轻人闭塞在小天地里面,每次参加学术会议,只要会议允许,他都带上年轻的教师或者学生去参加。他还在研究室设立“每周学术报告会”,让年轻的师生介绍学术会议情况、科技动态或者专题报告。
 
对年轻人要大力帮助,但并不意味着失去一位科学家的原则。由于在本学科的贡献和影响力,叶振华收到瑞典皇家科学院化学科诺贝尔委员会聘函,请他推荐1988年化学科诺贝尔奖候选人。在别人看来,只要推荐一位候选人,就足够引起轰动,但他坚持一贯的严谨态度,认为在他的接触范围内,没有符合条件的人选,最后并没有徇私推荐。
 
2011年中秋节,90岁高龄的叶振华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为国之贡献,学校地位之提高,国务院之表彰,瑞典皇家科学院化学科诺贝尔奖候选人提名聘书,足以鼓励后代:成绩是靠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中国科学报》 (2012-04-04 B2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