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中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30 9:26:09
选择字号:
时评:围湖造房是公共资源私有化缩影
 
■崔中波
 
武汉内环最大湖泊沙湖不断被填湖、蚕食,湖边盖起了大量商品住宅,沿岸经常被渣土堆积,面积逐年缩小。上万亩湖面缩减至119亩。沙湖已从当地居民眼中风光优美的“水晶湖”,变成了日渐缩小的“城市之泪”。(3月29日《人民日报》)
 
在武汉,类似情况已不鲜见,许多湖泊都随着城市发展而连“泪痕”都未留下。有统计资料显示,素有“百湖之城”美称的武汉,市区内的湖泊建国之初有127个,如今只剩下可怜兮兮的38个。
 
事实上,独占公共资源以谋取经济利益,岂止武汉一例?美丽的云南洱海旁边,填湖建起了豪华房产项目;神秘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做起了“私人会所”的生意;被誉为“东方瑞士”的重庆仙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了别墅“天堂”……哪一个少得了自作主张的变卖、租借和转让?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地方见钱眼开早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显然,森林、湖泊自然风景是天地造化的结果,名人故居、文物古建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对于这些公共资源,本身就具有社会公众共享的属性,属于公共所有。这就要求其在实际运作中,要提升资源效用,无论是采用何种配置方式也好,还是如何进行运作也罢,都需要公众的透明参与。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本只是行“代管”之责的行政部门以为“公就是私”,把公共资源管理权变成小集团的“部门私权”完全背离了其“公共”属性,远离了公众期望,显得太过“不厚道”。
 
武汉的“围湖造房”只是公共资源被“私有化”、“谋利化”的缩影,其背后隐喻的是公众利益被侵蚀和公共利益弱势化。而要使公共利益的腰杆“硬”起来,不仅需要政府部门有公共资源民本利益的认识敏感和定位决心,进一步对管理队伍严格整肃,更需要包括构建公共资源评估和信息反馈制度、扩大公众话语权、保障多数人平等参与收益共享等在内的机制创新与完善。
 
《中国科学报》 (2012-03-30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