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28 9:26:35
选择字号:
电子科大自动化工程学院师生:在实践中捕捉创意
 
■本报记者 彭丽
 
快下班时,从兜里掏出智能手机,轻轻按动屏幕上方的暂停键,停车场里正在充电的电动汽车立刻结束工作。与此同时,充电费用也及时从手机上支付。这并非模拟场景,或将很快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久前,在德国举行的“2012菲尼克斯电气全球自动化应用大奖赛”复赛上,这款利用手机远程控制充电桩的研发作品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菲尼克斯电气公司甚至透露出希望将其产业化的想法。而这一作品正是出自于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几名普通师生之手,他们历时一年设计出了全球第一款融入手机控制的智能充电桩。
 
创意源自现实需求
 
近日,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报》记者见到了智能充电桩的演示试验箱。参赛队员刘煦告诉记者,该充电桩有两大亮点,既可通过触摸屏进行现场操作,同时又支持通过手机实现远程控制。
 
人工智能触摸屏是团队设计的全新人机交互界面,界面上会显示充电电流、充电电压、充电功率等信息,较现有充电桩的人机交互界面更加人性化。
 
团队还开发了一个相关的软件功能包,软件由查询、停止、继续三个触屏按钮组成。刘煦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按“查询”键,会收到以短信形式反馈的充电电量等信息;按“停止”键,充电桩会停止充电;按“继续”键,充电桩则会继续开始充电。
 
“手机的融入使用户能随时随地获取充电信息,有效解决了现有充电桩不好管理控制的难题。”团队指导老师郑宏副教授表示,目前,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桩还处于起步阶段。团队针对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电动汽车的现实需求,并结合学校通讯和控制专业两大强项,申报了电子汽车智能充电桩项目。
 
兴趣激发创新
 
在这次创意的完成过程中,从选题到方案再到实施,团队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创作中都是我们自己提方案自己做,郑老师只提供方向性意见。”刘煦对郑宏充满感激。“这种开放式引导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思维。”他表示,此次大赛最大的收获是提高了动手能力。“第一次做成真正的‘产品’,很兴奋。”
 
早在大二时,刘煦就已经拿过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奖。对此,他特别感念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让本科生也有申请项目和进入教研室学习的机会。
 
据该校自动化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岚介绍说,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并实施了“雄鹰计划”,率先使本科生的研究制度化,以提升学生在研究方法及课题设计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以自动化科协为依托激发低年级本科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开放学院教研室、各类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硬件支撑和条件保障。
 
据悉,电子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教育部、企业、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仅该校自动化工程学院近两年来获得企业签约资助的经费金额就达到220万元,每年教育部、学校和学院还投入50多万元用于本科学生的科研工作。
 
《中国科学报》 (2012-03-28 B4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