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高等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院校提出的现实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方面所赋予的重要使命。南开大学在去年年底出台了《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以“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入手,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路径。近日,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代表。
记者:眼下,我国许多高校都把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作为努力目标,那么,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迎头赶上?
龚克:我们跟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用量化数字来表达。并不是说哈佛大学每年SCI引用的文章有4000篇,我们有2000篇,我们就差2000篇;它有30个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我们一个没有,就表明我们就差了30个顶级科学家。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是整体性的,包括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我们观察世界上大学的发展历史,注意到曾经有过几个重要的阶段:英国大学对意大利大学的超越、德国大学对英国大学的超越、美国大学对德国大学的超越。应该看到,这种超越都不是量化追赶的过程,意大利大学的兴盛源于文艺复兴,英国大学从引入现代技术开始后来居上,德国大学通过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获得了进步的力量,美国大学则抓住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主题,得到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大学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必须抓住社会转型的机遇,通过改革,探索出适合于自身发展的道路。
我认为,目前世界正处于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也正在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更加重视“人的发展”,这也应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记者:重视“人的发展”是否意味着对于素质教育的回归?
龚克:过去我们多次提出抓素质教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有其局限性。比如我们在30年前刚开始强调素质教育时,实际上是针对当时“应试教育”的弊端,重点在减轻学生的负担。如今我们再次提出素质教育,应该是回归到教育的本源,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是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提升。
南开大学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出了“南开特色”,即“公能素质”。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它所表达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是统一的。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先生讲,“公”就是最高的德,我们把“公”放在前面就是以德为先;而“能”则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等等。《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把“公”和“能”细化为对南开大学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形成一个全面、稳定的评价体系。
我们今年要全面推行《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还会进行相关的配套改革,比如改进学生评价体系,这是很重要的带有导向性的改革。现在虽然大家都在说: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对学生的考核主要还是着眼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记者: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人的发展”也不仅仅是“学生的发展”。
龚克:确实如此。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首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于南开而言,没有“允公允能”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允公允能”的学生,所以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的素质教育。我们要求教师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要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现在我们对教师的评价还比较偏重科研成果、偏重数量。怎样平衡教学和科研,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这是我们近期要讨论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最近我们在一些教师、干部中征求了意见和建议,决定成立“南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这里接受师德教育、学风教育,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等。
总之,我们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找到一个提升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