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春生
山西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以果园高光效增产技术成果为依托,在山西晋南地区的万荣、平陆、临猗、吉县四个苹果重点生产县,建立10万亩示范基地,通过实施高光效树形标准整形修剪技术,示范基地果园亩产值达到7000~8000元,增加效益30%以上,带动了全省苹果成龄果园树形改造的健康发展。
据调查,目前山西省中南部大面积的苹果树陆续进入盛果期,但随着树龄的增加,树冠体积不断增大,果园树冠郁闭,果树树冠光合有效辐射只能达到正常需求的57%~65%。由于光照不足,致使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苹果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从1999年开始,山西省农科院开始承担了此项研究,提出了果园光能高效利用与树体营养经济分配的理论模型,在现有果园个体树形结构转变与改造方面取得了重要技术创新,解决了长期困扰苹果生产的树冠郁闭问题,被广大果农称作“我国苹果生产的二次革命”。
近年来,苹果高光效树形规模化示范推广与关键技术研究被列入山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由山西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牛自勉博士担任主持人,研究人员结合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边研究边示范推广。
为研究解决提干、落头、整形、修剪之后树体的后续发育问题和营养分配问题,他们用3年多时间,通过对500多个模型树和10万个以上光照、光谱、光合和营养数据分析,首次提出了永久性主枝和临时性主枝的概念及临时主枝5年过渡的整形周期,逐步完善了整形修剪技术。通过长轴枝“一年成枝、二年甩花、三年结果、四年下垂”的周期培养,解决了开心形高光效树形的连续结果问题。
为解决树冠二次郁闭及群体空间与光照问题,他们还研究提出了平地果园采用“高主干、三主枝” 整形模式和山地果园采用“中高主干、四大主枝” 整形模式。同时,提出“培养永久株,控制临时株,先密后稀,动态间伐”的果园改造技术措施,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果园枝量和果园密度,使果园透光率增加了55%以上。
与此同时,科技人员还配套实施了苹果标准化留果、果园生草覆盖、土壤平衡施肥等技术,为延长果园经济寿命,实现50年优质、高效结果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推广。
山西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主任籍增顺博士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为了展示这项科研成果,他们去年搞了150亩核心示范园,亩产达到2710~3110公斤,平均增产9.3%;每公斤果实价格6.0~6.9元,亩产值达到1.5万~2万元,每亩纯收入超过12000元,比未进行树形改造的对照果园收入翻了一番。
据统计,该项目实施10多年来,山西省先后有7个市23个县区参与了苹果树形技术推广行列,累计改造果园80多万亩,直接培训果农16.8万人次,社会经济效益增加25亿元以上。
《中国科学报》 (2012-03-03 B2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