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29 9:16:44
选择字号: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所长:为成果转化构建循环生态
 
■本报记者 黄辛
 
“她”今年只有5岁。但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研究所,却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上成绩斐然。成立至今,该所承担各类项目530多项,获得竞争性经费6.01亿元,获得企业研发经费1.95亿元,比重占整个经费收入的32.4%。
 
“这是宁波材料所的使命和努力方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崔平表示:“尽管年轻,但我们已集聚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在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干不好,不回所”
 
2010年,宁波材料所与相关企业合作,依托成功突破的高强中模碳纤维技术,投资3亿元成立了浙江泰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架构中,研究所以知识产权出资占30%股份。
 
目前,公司年产百吨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未来将给我国高性能新材料的技术进步与宁波市产业升级带来重大影响。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无醛胶和磷酸铁锂产业化项目中,宁波材料所先后派出刘小青等3人担任合作方中科八益公司的技术副总等职务,又派出张建刚、马池和罗林君等科研人员分别担任合作方艾能公司的总师、生产和品质管理负责人。
 
被派出的科研人员们主动与材料所立下了“干不好,不回所”的军令状,誓与成果产业化共进退。
 
这是最让崔平感到满意的一点:“为使项目能顺利实施,科研骨干们在成果转移到企业的前期过程,即纷纷扎根企业中进行工作,为成果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这种做法是对宁波材料所工作理念的最佳诠释。”
 
要“化合”不要“混合”
 
崔平介绍,除积极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外,宁波材料所还非常重视探索创新所地合作模式。
 
通过与行业领军企业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与业内骨干企业共建工程技术中心、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以挂职制度为主的所企间的人员交流、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与人才培训等多种模式的探索,宁波材料所“请进来、走出去”的所地合作理念框架得到不断完善。
 
目前,宁波材料所已与50多家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共建各类研发平台;已接受企业委托或合作开发的横向项目60余项;与企业联合申报各级各类项目30多项;积极参与中科院与浙江省开展的“432”合作计划,先后派出70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到企业一线工作;还为全国5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
 
此外,该所还与多个地方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或战略合作协议。
 
崔平表示:“我们已初步构建起一个政产学研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网络,初步打通了产业化通道,逐步实现了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有效‘化合’,而不是简单的‘混合’。”
 
创新发展 人才为本
 
建所以来,通过研究所“旗舰人才”、“团队人才”、“关键人才”和“春蕾人才”等引进计划,该所先后引进近百名优秀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其中许多来自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和全球著名研发公司。
 
依托大批优秀人才,宁波材料所现已形成40多个有战斗力的创新团队,其中1个中国科学院国际创新团队、4个浙江省创新团队、6个宁波市创新团队。
 
“科研人员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树立技术创新—工程化—验证示范—商业化的意识。” 这已成为崔平对科技人员的特别要求。“我希望年轻人都能做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三者均衡发展。”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宁波材料所会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评审,帮助研究所从产业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对其背景和来所后的工作计划进行评价。
 
崔平的目标,是在宁波材料所构建一个人才、研究方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产业、资金,再到引进人才的良性循环、自我发展的生态环境。
 
“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战略,给宁波材料所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崔平介绍,脱胎于宁波材料所的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在筹建之中。
 
“到2020年前后,宁波工研院要在所从事的科技领域内成为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协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崔平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科学报》 (2012-02-29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