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东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 元培学院副院长
目前,我国高考改革对中小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已经慢慢开始深入、持久。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我们注意到今年开年自主招生的某些试题被发布在网络上,如复旦大学首届“望道计划”自主招生面试中“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谁大”这类面试题目,就让人眼睛一亮。这道题目表面看似“无厘头”,但却体现出高校从传统高考固定于封闭的知识,寻求单一、标准化答案的人才选拔模式,开始朝向更加开放而多元的人才选拨,要求高中优秀生源在知识的广度、思考的批判性方向以及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方面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素质,这种趋向应当已经被学生、家长和先进的中学教育家所感知,因而会对整个中学教育起到非常好的导引。
我们注意到,2011年北京大学公布了全部30道面试题目,其目标同样在于实现自主招生对中学教育的引导。
在网络和微博时代,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迅速回忆起试题,同时将试题传播出去,网络同时会很快完成试题的整合。这表明,传统高校对自主招生试题的保密是无意义的,这一点高校应当尽快认识到。同时,尽快准确、全面地公布试题,清晰表明自主招生与传统高考在价值观上面的区分,才能实现自主招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中学教育改革的引导。
有观点认为,当前的自主招生改革涉及面只有0.01%的学生,99.9%的学生没有纳入,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必须注意到自主招生改革对社会的影响,这是一种思潮的渗入。当家长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探讨自主招生试题时,当中学老师与自己班上的学生一起研究自主招生试题、或者把自主招生试题转变为自己的课程考题时,影响面有多么大,大家可以判断。因而,中国农业大学等具有自主招生权而仍未开始探索的高校,需要尽快行动起来。同时希望教育部进一步稳定、适度扩大拥有自主招生权高校的范围,促使中国教育改革自上和自下两个方向一起开始和深入。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已经历经多年探索,目前对既往改革效果、过程、价值观理性而客观的科学研究应当成为下一步改革重要的方面。改革只有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才会有更加坚实的进步。
高等学校需要研究经由自主招生入校的考生和一般高考录取的考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乃至未来发展之中存在哪些差异性。在培养过程相同的背景下,这些学生的后期表现能反映出自主招生改革的效度。例如,如果自主招生学生后期表现良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主招生方向的正确性。有关这种差异性的研究,实际上已经可以开始了。比如针对2003、2004级自主招生的学生,分析他们在本科、研究生期间乃至走上工作岗位所展现出来的学习等各方面的差距,已经有了完整的可能。再比如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进校已经有两个年级学生,进行初步研究也应当可能。
目前,这样完整、坚实的研究和数据分析,仍然很少看到。这表明自主招生改革仍缺乏坚实数据支持。
自主招生改革同时承担促进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任务。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和自主招生改革中,由于中国的人口分布所引起的不公平争议,更需要站在长远的历史角度,做认真而科学的数据梳理和分析。人们直观地感觉大学里的农村学生少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我们并不能从根本上发现和解决问题。
2011年9月,清华曾经提出对清华农村考生的比例进行梳理和分析,之后在自主招生改革中推出了“自强计划”,对农村考生有专门的倾斜。北大也相应地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对少数民族、农村学生有所倾斜。这些改革都是积极有效的,我们非常希望看到两个学校甚至更多的高校对生源比例的变化进行长期的梳理和历史的分析,如此才能在未来使得自主招生在公平性方面,对传统高考承担纠偏和弥补的任务。当然,这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理性的数据基础上,这也是目前高考改革所缺少的一个重要基础。
(本报见习记者温才妃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2-02-22 B3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