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永江
农民王鲲鹏常年在外地打工。去年9月,他回到家乡河南省新郑市,承包了村里复耕的50亩丘陵旱田。但种植什么,一直让他为难。
有专家曾经给他提出建议,但王鲲鹏认为不够理想,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品种。时过半年,记者电话询问近况时,王鲲鹏告诉记者,虽然又花了一些时间寻找,但由于信息不多,仍然没有找到符合心理预期的品种,他可能会遵从之前专家们的建议。
王鲲鹏的经历,道出了现实中农业科技推广不到位的问题。
全国小麦专家组副组长郭天才坦承,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确确实实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缺乏基层科技推广人员。
一直从事辐照小麦育种的河南省科学院张建伟对此深有感触:“任何品种都有其使用期限,辛辛苦苦育成的新品种,关键的推广期,也就在品种育成的头两年。”由于没有现成可以利用的推广渠道,没有得力的当地农技推广人员做“向导”,往往需要投入巨量的资金进行推广示范,而雄厚的资金又是他们所缺乏的。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影响农技推广的一系列瓶颈问题,不啻为农技推广人员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近几天正在焦作查看苗情的郭天才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他指出,今年文件的亮点很多,但最受农业科技人员欢迎的亮点有两个:一是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让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可以不再为了生计搞创收;二是对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提出了“一个衔接和两个覆盖”,将乡镇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数额相衔接。
此后,乡镇农技人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技推广服务上来。这不仅直接解决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两张皮”等老大难问题,还可以重塑一支扎根基层不走的农技服务队伍。
看来,像王鲲鹏这样有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今后可以少一点为找不到合适的农技信息发愁了。
《中国科学报》 (2012-02-06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