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辛
转化医学,是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其目的在于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为患者提供的治疗手段。在近日于上海举行的东方科技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等40余位专家学者,就如何促进转化医学向纵深发展,探索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和方法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并呼吁构建医学科研成果多渠道转化通路。
陈凯先认为,完整的转化医学发展应当通过构建实验室到临床、临床到实验室的双向通道,深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健康保护、促进的机制,探索新的防治策略。
“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各个学科的交叉与结合,推动转化医学发展应对人民健康挑战,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他表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也认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供临床和公共卫生使用的、有成本效益的具体诊疗或干预手段和技术方案,有利于其推广普及。同时,转化医学成果通过循证决策进入制度安排,成为卫生政策、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可持续性方式造福广大临床患者和人民群众,又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那么,应该如何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之间的固有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
“必须积极探索推进转化研究的系统建设!”陈凯先认为,转化机构过大和过小都不合适,他建议我国向法国国家医学健康研究所(INSREM)学习,建立一个转化中心,促进各种资源的整合和运用。
“建立主要责任人下的管理委员会制度。该管理委员会决策生物统计、实验设计、转化方案运作等多项工作;多类型平台同时运行,如综合型平台和主题平台。具体如肿瘤转化平台就是主题平台,而药物基因组学就是综合型平台。”
陈凯先进一步阐述说,转化医学平台应有以下功能:团队设计实验的能力,确立新靶点,建立标准化动物模型,发现新的安全生物标志物,研究设计精细的人体试验,分析新药结构,评估后制定新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具有临床执行能力。
他表示:“这一系列功能可借助于医院或学校的中心实验室完成”。
会上,专家们还建议,要倡导转化理念,调动转化积极性,建立相关人才培训机制。他们指出,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论文每年都有显著增长,但研究成果很少能应用到临床中。
朱同玉说:“针对这一状况,应提高临床医生和研究者转化医学的理念,鼓励对转化医学有兴趣的临床学生在完成学位过程中,积极参与基础研究,调动临床医生进行科研的积极性,推出新的专利或产品。”他建议,针对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医学生、医生和患者,建立教育培训体制,长短期培训相结合,可有几天的针对临床医生的短期培训,也可有2~3年的博士学位课程。
朱同玉还特别强调要重视基础研究。他打了一个比喻:医生是树叶,医院是树干,基础研究是树根。
对于医学研究的现状,朱同玉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目前科学研究片面崇尚科学知识的深度和精细性,而牺牲其广度和综合性;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被划分得数量如此之多,而且相互间的篱笆又过于严实。”他建议,转化医学中心应该是学院、医院、研究所、公司各个层面的合作,争取获得政府持续性支持,甚至设立转化医学相关基金用于推动转化历程。
《中国科学报》 (2012-02-01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