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图为一种珊瑚,而非“菊化石”。
专家称图为哺乳类化石,可能是猫科动物,不是“恐龙化石”。
专家称图为一种菊石,而非“小蛇骨化石”。
一本旨在“引领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普图书,“辽宁古果”穿越几亿年成了“沙顿蕨”,陆上蕨类也改变习性在水中生活,珊瑚摇身一变成菊化石。专家称图书《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存在很多事实错误。
这本名为《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2012年3月中国社会出版社第一次印刷)的科普图书存在诸多错误。该书属于《探究式科普丛书》(全套100本),记者随即购买几本,专家看后认定错误连连。
昨日(11月22日),中国社会出版社人员表示正在调查此事。
硕士爆料“劣质”科普图书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硕士纵瑞文(
博客)网上发帖,称《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书中有10余处化石名称等错误。他在图书馆中看到这本书,“仅翻阅几十页,从图片上就发现很多错误。”
他举例说,亿万年前,海里活跃着一种软体动物,它的名字叫“菊石”,而《化石》中,菊石化石被写成了海螺、蜗牛、蛇等生物的化石。而珊瑚化石被写成了“蛇骨化石”。
“我还没细看文字,不知有多少错误。”纵瑞文说,这些错误很低级,“只要有一点古生物学知识都能看出来。”
“一人”编百本科普图书
《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是《探究式科普丛书》(全套100本)中的一本。
前日,王府井书店二层,书架摆满这套书,有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每本书的编著均为“林静”,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丛书》序中介绍,这套书旨在让青少年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随后,记者购买《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地球的肺 植物》等几本书,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鉴定。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称,纵瑞文指出的错误的确存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教授汪劲武,从事50多年植物学科研工作,他翻阅《地球的肺 植物》,半小时内就发现5处错误。
40名硕士撰写化名一人
昨日,记者致电中国社会出版社,一名工作人员称正在调查此事。这套科普丛书策划人王俊则称,中国社会出版社和他所在的公司合作出版这套丛书,但对于错误一事称“无可奉告”。
此前,王俊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林静”是一个笔名。“《探究式科普丛书》耗时3年完成。当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40多名硕士生根据提纲撰写,十多名博士生审稿,最后还有院士把关。对于错误,王俊说,“除再版时修正错误外,我们还会针对已发现的错误出一个勘误表。由于丛书已上市半年多,回收不太现实。”
王俊说,出版科普书处于保本状态,请学界大腕写科普书困难,“因为大腕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的费用很难承受”。
■ 探因
“打着科普出版,基本没有把关”
资深科普出版人范春萍、北京印刷学院一名不愿具名的教授均认为,现在科普图书的出版相当混乱,编写者、出版社、管理部门都有责任。
买卖书号粗制滥造
范春萍说,许多非科学、伪科学或粗制滥造的东西当成科普书出版和销售,也有些根本没经过任何科学训练的人,靠对二手资料拼凑,或望文生义地解说科学知识,造成许多以讹传讹的东西被当成科普知识传播。
北京印刷学院一名研究出版的教授透露,现在很多出版社和书商合作,甚至贩卖书号,是因为图书市场不景气,出版公司的利润空间很小,而一些出版社能力也有限,“现在大家都看电子书,都嫌书贵。”该教授说,出版社生存压力很大。
出版社每年都会下发一定数量的书号,每个书号都是一个利润指标,如果出版社找不到好的选题,就可能出不了书,不能完成利润指标,而即便出书,也可能赔钱,所以不如和一些书商合作,甚至把书号卖给书商,很快就完成了利润指标。这个时候质量审核就很难达标了。
监管乏力执行困难
同时,科普图书出版缺乏完善的监管,目前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在出版不同形式的科普书,而管理部门又没有关于科普图书内容科学性管理的有效办法。
范春萍说,现行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并没有包括对内容科学性的要求,从管理的角度,对于打着科普旗号出版的图书,基本是没有什么把关规定的。
虽然国家出版总署每年都对图书抽查审核,但据范春萍所知,这样的抽查,与内容的科学性没什么关系。基本是检查文字差错率、印刷质量什么的,或者还有政治、宗教、民族问题等等,“还没听说检查科学性错误的”。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图书质量管理工作,每年都会定期抽查一部分图书,也会对举报有质量问题的图书进行审查。最后会根据相应质量问题,进行相应处罚,收回图书、赔偿、罚款等,会对涉及的编辑人员进行相应处罚。
但实际上,即便发现这些图书有质量问题,也很难按规定下架收回,重印或者赔偿购书者,因为现在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出版行业市场化、企业化带来的低标准,让行业规定的执行力度也越来越小。
借鉴“养生保健出版”
范春萍称,因为前几年养生健康类图书出版太乱,造成了恶劣影响。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10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的通知》。依据通知中的要求,最后只有包括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在内的53家出版社取得了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这个通知,对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促进出版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对于科普图书的出版,相关的管理严重缺位。
范春萍说,养生健康类图书可能因为直接关系人的健康甚至生死,后果相对明显,所以受到的重视也多一些。而科普图书对读者的影响是潜在的,在短期内无法测量和评判,但经过长期累积,对一个民族的科学素质和文化都会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也是不可忽视的。
■ 说法
劣质科普书
危害青少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硕士纵瑞文说,他们经常和校内外的团体合作带领中小学生到野外进行古生物科普活动,孩子们对古生物非常感兴趣,家长也很支持,给孩子买了很多科普读物。“现在科普书的主要读者也是青少年朋友,看到他们对科学这么感兴趣,而我们提供给他们的是什么?低级错误百出的图书?这些书对孩子们造成的危害有多大不言而喻。”
纵瑞文呼吁大家遇到这些漏洞百出的科普书时,将它们爆料出来,不要让孩子们上了“伪科普”的当。
中科院研究员邓涛介绍,科普书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让人建立科学思维,“很多科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一定要正确。”
邓涛说,大学和研究院里的专家编写科普书再合适不过了,但现在高校和研究所中,考核体系要看论文和课题,所以很多专家忙于项目和论文,可能不像以前那样热衷编写科普图书。“但是其他人员如果足够了解这一领域,也可以编写科普书,但要有专家严格把关。”邓涛说。现在有些科普书籍确实不够严谨,给读者带来误导。邓涛说,科普书首先要准确,基本事实准确无误。 (原标题:科普书错误百出 业内抱怨难监管)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