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新型纤维吸附材料的净水装置。
■本报记者 谭永江
近日,多年从事反应性高分子新材料研制及水质净化研究的河南省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赵亮,以“除砷、除氟新材料研制及其在饮用水深度净化中的应用技术开发”项目通过“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申报审核。
这意味着他研究开发的新型净水技术和设备,将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进入农村饮用水领域,为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提供新的技术保证。
“约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而农村现有的浅水井和水窖的环境卫生问题也较为突出。”赵亮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前农村地区饮用水的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水型地方病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饮用水质量的提高急需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足40%
“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2.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但据相关部门初步统计,全国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分别占用水总量的27.75%、0.88%、16.74%和39.65%;饮用水缺乏的地区占总饮水人口的10.07%,饮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的占66%,水质不安全的地区达到了23.93%。同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尚不到40%,仅有14%的村庄有供水设施,但用水器具质量和供水效率低,处理设施简陋。
而国家2010年3月的统计公告显示,2006年至2008年,全国103个县重点抽查的131处以高氟、苦咸水等作为水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有36处工程未设计水质净化设施,占27%;有19处工程未按设计要求安装水质净化设施,占15%。同时,很多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自运行以来从未进行过水质监测。
赵亮告诉《中国科学报》,因为长期从事净水研究,他们会经常深入到农村检验水质和新净水设备的实际运行效果。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农村传统的水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挖深井,饮用优质水。这是目前农村的主导饮水方式,但由于地下水有流动性,氟、砷等物质一般仅需一年就会重新污染水质。于是,水井便越挖越深,成本高,费时费工。另一种是通过铝、镁化合物进行水的净化处理,通过机井传输到农户家里。但因为缺少专业检测和专业水井操作人员常驻,建好的水井、净水设施往往得不到有效利用。
因此,新的饮水技术突破和新型农村饮水管理,成为提高农村饮水质量的关键。
农村饮水管理新模式出现
赵亮对新型净水设备的研究,起始于他对新型纤维吸附材料的研发。从2004年至今,赵亮团队先后研制成功了12种新型吸附材料,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项。截至目前,7种纤维吸附材料已达年产5~10吨产业化生产规模,并成功实现无纺布生产。研制开发的有机废水富集处理装置和全自动免维护水质深度吸附净化饮用水装置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
“我不想让我们的新技术因得不到实际推广而浮在空中。我们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就始终思考着破解农村饮水‘重建不重管’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提高农村饮水质量就是一句空话。”赵亮介绍说,由于农村饮水缺乏专业人员和专业管理,河南许多地方政府投入巨资建造的饮水机井,90%以上在逐渐丧失功能。为此,赵亮提出了由政府租赁他们的净水设备,由专业公司承包农村机井经营的全新农村饮水管理新模式。
如果按照这种新模式运营,既可解决新技术的应用和农村饮水管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减轻农民负担,又能保证农民的饮水安全和质量,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近年来,河南省仅用于农村饮水改造的经费就达2亿~3亿元。如果能拿出其中部分经费进行新模式尝试,或许能走出一条提高农村饮水质量的新路。
据悉,目前河南省相关单位已开始研究这一新模式运行的可行性。
《中国科学报》 (2012-01-12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