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0 8:34:14
选择字号:
王渝生:科技馆不应只面向青少年
 
■本报记者 陆琦
 
“我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已成为不少西方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其教育与学习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每天从开馆到闭馆,除了成人,都有不同学校的学生参观学习。
 
近年来我国科技场馆建设也明显加速。科技部日前发布的201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511个,比2009年增加107个;另有一批科普场馆正在建设之中。
 
如此快速的发展,实际效果如何?
 
北师大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伍新春发现,尽管各地的科技场馆如雨后春笋般建成,但不少场馆就刚开张时热闹几天,之后一直冷冷清清。
 
究其原因,除了老师和家长比较缺乏校外学习的观念,科技场馆能否满足参观者需求成为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场馆的大部分设计定位于孩子,在参观过程中,家长基本当“陪客”,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获得乐趣和知识,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却从来没有“冷清”的感觉。“观众总是络绎不绝,目前每年参观人数在300万人左右。”他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科技馆的定位——面向全体公众。
 
中国科技馆有专门为孩子量身定做的儿童科学乐园;也有很大一部分关于高新技术比如航天技术、纳米科技等内容,对成人和青少年都适用;还有一些辅助性活动,比如结合科技馆展览举办的院士专家科普讲座,适应性更广。
 
“科技馆不仅要满足青少年需求,要让成年人也喜欢去。”王渝生说。
 
研究表明,科技场馆的学习经验是终身难忘的,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还包括行为、价值观、情感、审美、技能、动机、文化、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
 
“知识是最表浅的层面,也最容易被人们重视,但不是最重要的方面。”伍新春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人们参观动物园后,学会了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审美的能力等等,这些学习的结果可能比学会纯粹的动物学知识更有意义。
 
观众在参观时会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互动,互动对象可能是参观同伴,比如家长、教师、同学或朋友,也可能是场馆中的专家、讲解员或其他观众。伍新春说:“与他人互动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层理解能力。”
 
科技场馆具有丰富的展览资源,不仅可以解决学校教学资源短缺问题,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情境。
 
伍新春希望,科技场馆不光要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引领需求。把场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真正发挥它连接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的桥梁作用。
 
王渝生则强烈要求科技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并保证科技馆的基本运营经费,保证每一到两年更新部分展品,避免“总是老一套”和“千馆一面”。
 
《中国科学报》 (2012-01-10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