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庆丰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1-9-6 16:22:42
选择字号:
北大医学部建遗体捐献者纪念墙
 
北京大学医学部今年建了一堵特别的墙——墙上摆着一排排水晶盒,盒子上印着遗体捐献者的照片、姓名和生卒日期。截至2011年8月31日,已经有262名遗体捐献者登上了纪念墙。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老师如此理解这堵墙的意义:对于遗体捐献者,是纪念;对于受益的师生,是感恩。
 
■不放骨灰的纪念盒
 
8月31日下午,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楼遗体告别厅内摆满菊花,基础医学院感恩无言良师系列活动——“告别大体老师”在这里举行。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有时也被称做“无言良师”。遗体捐献者过世后在-30℃保存,教学使用前复温到4℃固定,从而能够保证遗体的新鲜程度,让学生能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解剖学习。
 
学生们手捧由水晶制成的纪念盒,按遗体捐献者的捐献时间排序,将盒摆放在纪念墙的玻璃横梁上,然后敬献鲜花。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我看到很多同学眼睛红了。”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副主任张卫光说。
 
纪念盒上记录了每位无言良师的肖像照、姓名和生卒日期,有的纪念盒里安放着无言良师的头发等遗物。
 
这次活动,北京大学医学部将37位无言良师的纪念盒摆上纪念墙,他们的捐献时间为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至此,纪念墙共悼念着262位无言良师。
 
■纪念墙是医学教育的延伸
 
今年清明节后不久,北京大学医学部建立起了无言良师纪念墙。此后,学校将制作好的无言良师纪念盒陆续安放上墙,8月31日是第一次成规模的纪念活动,并得到了医学部特别拨款。
 
学校希望通过这面墙,让学生也就是未来的医生们懂得感恩。8月31日的活动上,来自09级临床5班的学生代表赵诚在发言时表达对大体老师的敬意:“当未来的某一天,生命被我们挽救,病人得以痊愈之时,那是他们的精神完成由死到生的循环,那是我们牢记了他们的教导,始终不放弃对生命的希望。”
 
张卫光介绍,未来计划每年的清明和9月份举行感恩追思活动,并邀请遗体捐献者家属参加。
 
■医学教育仍需更多无言良师
 
大体老师纪念墙共设计了686个位置,截至目前有超过一半的位置空缺。相关老师介绍,已经有1000余人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申请登记捐献遗体,但这对医学教学来说仍捉襟见肘。
 
“现在无言良师仅够维持基本的医学教学,一般8-10名学生对着一个遗体捐献者学习,理想的状态是2-4名学生面对一位大体老师。”张卫光说,只有社会观念逐渐转变,才能改变现状。
 
新闻内存
 
纪念墙里的故事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纪念墙上的262位大体老师中,有一位是97岁的原北京医学院院长马旭,还有一位是年仅23岁的北京护士学校学生毕士敏。
 
老院长为医学无偿捐献遗体
 
马旭是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北京医学院原院长,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7月8日上午8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今年8月31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马旭老院长举行遗体捐献仪式。其夫人韩方群宣读了马旭遗愿。马旭于2010年8月24日在遗体捐献申请书和公证书中郑重声明:为了我国医学事业和医学教学、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决定无偿捐献遗体。
 
“马老这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北大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李文胜曾对媒体说,马老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生前还要求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
 
“‘耿直做人’,是马老的座右铭。”北大医学部离退办主任谷卫胜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马老曾对北大医学院宣传部工作人员说过:“人做事有私心不行,而且不能瞻前顾后,即使有蝼蚁咬你也要行得正,立得直,坚持下去。”
 
女学生捐献遗体为感恩
 
1987年,毕士敏出生在大兴长子营镇车固营村一个农民家庭。2004年,她考入北京护士学校,就读护理专业。
 
2002年,15岁的毕士敏左臂长出一个肉瘤,经诊断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随后接受了切除手术。术后本应继续进行淋巴清扫和放化疗的她,却选择了出院回家吃药治疗。2007年冬天,毕士敏进入朝阳医院实习,入院体检时发现肺部有阴影。几年前的肉瘤已发生扩散,被发现时已是晚期。
 
得知其家境贫寒后,北京护士学校的师生及朝阳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她发起募捐,她总是想“要感恩”。据媒体报道,2008年初的一天,毕士敏拨通了北京解剖学会理事长唐军民的电话,唐军民询问,为什么想到捐出遗体?毕士敏的回答是:我已经成人了,但还没有为社会做过贡献,我希望,能为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作为回报。2009年3月19日,毕士敏在遗体捐献协议上签了字。
 
2010年9月20日晚,23岁的毕士敏离开人世。次日凌晨,她的遗体被送至北京大学医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