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委员会在首发式上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丛书
9月3日,作为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活动之一,“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献”丛书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协办。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挺之等知名学者出席并讲话。
“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献”丛书(以下简称“中国世遗文献”丛书)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相关学者以数年之力编纂的成果,本丛书对于呈现现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成果,宣传科学的保护理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世遗文献”丛书全套40册,收录的文献主要包括遗产所在地的地方志、历代有关该遗产的专门记载,包括专志、游记、图集、宫观寺庙志、人物志、诗文集等等,并按照一定的体例进行编纂。丛书所收历史文献下限至民国初年,影印出版。丛书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四大类,每类遗产按照申报成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纂,每一文化与自然遗产之下按照一定的体例汇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每一文化与自然遗产之前写一篇研究性的序言。丛书末附录近年来有关中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论著目录。
葛剑雄在发言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大自然演化的历史遗存,是大自然和祖先赐予我们的珍贵财富。但了解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形成的历史,认识它的独特的艺术、科学、技艺及人类学、社会学、文学、宗教等的价值,自觉地爱护这些人类创造和自然演化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应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对于从事专业研究或实际保护工作的人们来说,这更应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承担。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在首发式上表示,“中国世遗文献”丛书就是为了让人们翻开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时,也能够从有关历史文献的阅读中,看到它们的历史和今天的面貌;从遗产的历史渊源和它们与社会、文化等联系的时代变迁中,深入了解其历史地位、价值,并从这些历史记载与今天现状的比照中,去体会保护的意义和思考科学保护的途径。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对已经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项目的相关历史文献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同时也是世界各缔约国中第一次将本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相关历史文献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整理。
据介绍,“中国世遗文献”丛书除了它自身的文献、学术价值之外,也会带给我们对今天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思考。随着遗产保护认识的深入和保护范围的扩展,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内容和具体方法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世遗文献”丛书的编纂,正是对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实践深化的成果。(林广)
《科学时报》 (2011-09-06 B1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