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闵恩泽,1924年2月8日生于四川成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小球硅铝裂化等炼油催化剂,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基础;八九十年代,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开发我国独有石油化工技术,成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先行者;九十年代以后,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成为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盛夏的北京,清晨6点天已大亮,位于学院路的中国石化科学研究院内,早起的人总能看见87岁的闵恩泽在院子里“认真地走路”。耄耋之年的他终于把“保持身体健康”列为重要的日程,并信誓旦旦在亲友面前保证“以后要在保持健康上多花点时间”。
但除了早晚走路外,这位为我国石油催化研究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人,如今依然把每天大部分时间留给工作。他笑称自己现在是在科研“三线”:“在职的研究人员是‘一线’,院学术委员会是‘二线’,我是顾问,就是‘三线’”。
7月26日,接受记者采访的闵恩泽鹤发童颜,笑声爽朗。按照记者事先发来的提问,闵恩泽准备了近50页的幻灯片。现场提问,闵恩泽则边听边用笔记在纸上,然后一一回答,不清楚的地方他还会翻看特意带来的一摞材料。
身处科研“三线”的老先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2008年1月8日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时,闵恩泽已是84岁,但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的报告会上,老人说“我还想再干点事”。随后的几年他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石化发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课题,也就是明天后天需要研究的课题”。
生物柴油和微藻生物柴油等技术的研发成为老人关心的热点,除了查阅国内外资料提供思路外,闵恩泽还会不顾高龄,亲自到各地厂区去研讨。今年4月他去了江苏一家生物能源公司考察在建的生物柴油装置,6月又飞往海南东方参观那里的中海油生物柴油生产装置,还去参访三亚海边的微藻生物柴油培育基地。此外,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他命名的“恩泽生物质精细化工实验室”,今年3月已被评为第二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以他的年龄,很多人都劝他多用些时间休息,可是闵恩泽却放不下,他曾把科研比作他爱吃的“麻辣烫”,又辣又爱。“工作现在变成了自己的嗜好,这些事情做了之后很高兴的,有成就感。”
2009年,闵恩泽出了一本名为《石油化工——从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的书,总结了自己50多年的科研经历,希望自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能给后来人提供帮助。最近老人正在继续写作,准备写一本《原始创新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熟悉闵恩泽的人都知道,他爱唱《上海滩》,爱讲《西游记》。一个《上海滩》他能唱粤语版、四川话版、老版、新版等诸多版本,他认为歌词中有人生的哲理。
《西游记》吸引他的则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的团队精神和“斗罢艰险又出发”坚持到底的精神,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科研成功的精神支柱。
闵恩泽很看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尽管年事已高,但对各个高校的报告会邀请,他都很热心,希望能有机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几年里,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都能听到闵恩泽的创新之道。
工作之外,闵恩泽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他喜欢看网球,也喜欢做家务,闵恩泽的妻子陆婉珍也是中科院院士,从1950年结婚至今,这对“院士夫妻”已经携手走过了61个春秋。
“过去她是我们家总务兼财务,让我没有后顾之忧,现在我也觉得不能整天都想这个催化剂,还得变换着生活方式,所以最近要是起得早,我就去做早饭。然后就是管住嘴,迈开腿。”说到自己的生活,老人爽朗地笑着,“我是瑞士天王费德勒的粉丝,我也是李娜的粉丝,昨天晚上还看了李娜和大威廉姆斯的比赛呢。”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