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德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3 8:49:34
选择字号:
王德民:一流大学之比较只在于比大师
 
■王德民
 
柯炳生教授在其文章《对我国大学现状的评价:是非与事实》(《科学时报》2011年7月19日)中谈了一些事实:
 
大学扩招(包括大本、硕士和博士生); 教师学术水平明显提高;他们的学位高、发表国际论文多;素质教育日益获得提高;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的成就明显超过老一代等。
 
上述事实属于普及性进展的成绩。
 
但是,笔者认为,这回答不了钱学森生前留下的问题——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笔者理解的“杰出”人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杰出,而是大师性的杰出。中国的大学曾经涌现出如理工学中的钱学森、华罗庚等;国学中的王国维、陈寅恪、季羡林等;经济、社会学中的马寅初和费孝通等;作家中的鲁迅、巴金、曹禺等;音乐家中的聂耳、冼星海等; 美术家中的徐悲鸿、齐白石等。建桥大师茅以升主建的钱塘江大桥,设计寿命50年,现已74年,超期24年,至今仍岿然不动。而与它同江一望的杭州钱江三桥的引桥于今年7月塌了,距它建成通车仅14年!几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大学培养出来的人至今还未有获诺贝尔奖的,但香港、台湾和旧大学的学生皆有之,如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丘成桐等。上述璀璨群星令人肃然起敬。对比之下,对于近几十年来杰出人才的状况,笔者总有灯火阑珊之感!
 
与上述对应的,在学术严肃和道德方面,这些年却不止一次地出现教授、院士剽窃和抄袭他人成果和著作,有的还受到本单位行政部门的袒护;学生考试作弊,甚至于找人替考。每到期末考试,教室大门上总要挂上红色大横幅,上面写着遵守考场纪律,维护学术尊严之类的标语口号。这种场景历史上是罕见的。至今未能有效杜绝,令人悲愤。不知道国际一流大学有否此种现象。
 
柯炳生认为,评价大学应当是总体的、平均的。笔者感到,平均是对参差不齐但同类事物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能否涌现出大师是一个学校的最令人思索的标志,因为大师们是引领社会向文明前进的决定性因素。大量的一般性人才不是决定性因素。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对二者取平均看待。正如质量与数量有联系,但不能对二者取平均。如果把社会整体比喻为一个健康的巨人,则大师们相当于巨人的“大脑”,一般人才是灵巧的“手足”。大脑和手足都不可少,但不能平均看待。他们的功能不同。
 
柯炳生将我国大学与世界各大学比较,指出:排在最前列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一定是中国。这当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欣慰。但是,国际一流大学间真正有价值的比较是比大师级人才状况,比别的都无多大意义。例如比学生人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大学生、研究生总数才2000多人,我国超过这个数字的大学多了去了,但这个大学却出现过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今年6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演讲,只列举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等几位科学巨匠,他们为人类科技事业发展作出过划时代的贡献。以此来概括英国皇家学会的水平,这就足够了。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个著名论断:“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中国古代有齐国晏婴与楚王的一席对话: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这说明大师不是少数人计划提拔出来的,而是在好的环境土壤中自由地孕育出来的。这是不依人们意志而改变的客观规律。
 
中国人是很聪明的,只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围,定会大师辈出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化学院教授)
 
《科学时报》 (2011-08-03 B1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