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到“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委员立刻翻看了有关防灾减灾的章节。作为一名地球物理学家,他发现,原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十一五”规划中十分明确的“地震监测预报”的提法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提高地震监测分析……能力”。
这是否意味在未来5年,我国将不再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研究?
“不列入计划自然意味着不做或者可以不做。‘地震预测预报’与‘地震分析能力’这两种提法的含义差别不言而喻。”陈运泰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这样只能使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停滞不前,越来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以及2010年的海地地震、智利地震、2011年2月22日的新西兰地震,以及3月11日刚刚发生的日本地震,全球地震灾害频发,作为综合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4个环节),地震的预测预报工作理应加强,但为何在“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反而不再涉及?
陈运泰对记者说,地震预测的确是一个既紧迫、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方面,固然不能苛求科学家在短时期内实现地震预测的目标;但另一方面,也不能知难而退,放弃努力。
不过,陈运泰强调说:“有一点倒是现在就可以‘预测’的,这就是如果不作地震预测研究,那肯定永远预测不了地震;如果因为地震预测很难就放弃研究,甚至从国家规划里划去,从长远看,损失将会是非常大的。”况且,这也明显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2月27日修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七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建立多学科地震监测系统,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再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在我国继续开展地震预报工作。
陈运泰表示,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尽管存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办法的,中期预测也有成功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大多指的是短临地震预测。况且,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这在科学上没有定论,争论虽激烈,但并不是一个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遵照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陈运泰说。
据陈运泰介绍,目前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俄罗斯,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地震预测的研究,地震预测仍然是地震研究活跃的领域。“地震预测虽然很难,但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谈到地震预测与抗震设防的关系时,陈运泰指出:“不要把地震预测与抗震设防人为地割裂开或对立起来,造成不必搞地震预测、只要把房子盖坚固点儿就能防震减灾的错觉。提高震灾防御能力,既要靠抗震设防,也离不开地震预测。”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按人均算并不富裕,经济实力仍然比不上发达国家。”陈运泰解释说,即使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也不会把所有的房子盖成能抗12度(烈度的最大值)。同样要因地制宜,即考虑到公路、大桥、隧道或高楼等设施的使用期限内可能会发生多大的地震等因素,而这就离不开地震的中长期预测。
因此,陈运泰建议,将“十二五”规划中涉及到地震防灾减灾章节中的有关段落改成“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与震灾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