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巧玲 祝魏玮 鲁伟 王静 冯丽妃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12 8:27:37
选择字号:
连线中国科学院新院士:荣誉背后是更大的责任

 
本报记者 张巧玲 祝魏玮 鲁伟 王静 见习记者 冯丽妃
 
12月9日,中国科学院新院士名单公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名列其中,而就在此前一天,他坐飞机赶往北京前还做了三个手术。
 
其中有一个病人十分特殊。“他右冠神经缺如,心脏血管全部在左边,我第一次见这样的病人。”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葛均波还在回想这个手术。
 
谈及当选院士,葛均波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但他认为,院士只是平常人,不应过于神化院士。
 
9日当天,记者连线了好几位新院士,他们与葛均波有着同样的感受:“院士”称号不是资本,而是鞭策他们向上、做好工作的新动力。
 
新责任 新起点
 
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张俐娜是今年当选的唯一女院士,她今年已经70岁。
 
张俐娜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经多年潜心研究,她开创了高分子低温溶解的技术以及新机理;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系列基于纤维素和甲壳素新材料,阐明了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由此开辟了构筑天然分子材料的新途径。
 
“我很希望推动这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使这些研究成果真正对国家有贡献。”张俐娜认为,当选新院士意味着更高的责任和能力。
 
张俐娜最近还接了一个新任务:应某出版社邀请,编写基于天然高分子新材料的系列丛书,共10本。
 
“这个担子很重,会占用我很多时间。去年,他们提出要我做,我给推掉了。现在我接下了这个任务,因为它们对我国今后的资源、环境、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都影响非常大。”张俐娜说。
 
谈及院士的道德与责任,许多院士都有感而发。葛均波说:“很多人都能战胜失败,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成功。”
 
“社会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应该更好地回馈社会,取得荣誉时,更应客观地看待自己。”
 
葛均波告诉记者,他还是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接下来,我会花费更多时间,关注整个学科的发展与民生的问题。像医疗制度,怎样使老百姓看得起病、有尊严地活着?我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进行咨询,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给中央在决策上作一个参考。”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张维岩认为,院士的首要责任是做好自己手里的工作,让中国的科技真正实现现代化,而不是赶时髦。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和联络,促进中国科技更上一层楼。
 
科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科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是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12月9日给新院士颁发院士证书后,给新院士们共勉的一句话。
 
这句话说到了新院士的心坎上。
 
“院士的自律,是针对个人素质而言。人们万不可神化院士。”对自己得到的荣誉,张维岩非常冷静。
 
葛均波说:“作为医生,就应当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会增加下次成功的几率,不断从各种病例中想出新的解决方案。”
 
葛均波联合中山医院心外科的冠脉搭桥技术,为高龄、高危的冠心病病人进行“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药物支架”、“动脉粥样硬化”等科研项目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有人说功成名就了是不是就不再往前走了,我想不是的,应该是在更高的平台上考虑学科的发展,在新的起点上为学科做更多的事情。”葛均波说,未来,他想把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搞清楚。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长期从事铁路工程领域动力学与震动控制研究,从1997年开始研究既有线路的提速问题。
 
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翟婉明没有过多谈及当选院士的感受,而是将注意力主要放在未来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上。
 
翟婉明告诉记者,我国9万公里的铁路线,高铁只有8000多公里,大部分是既有线提速的,这其中仍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如轨道的动力性能、可靠性、耐久性等,现在对铁路运营的安全性研究也提到了日程上。
 
“国家的需求带动了学科的发展,对我而言,应该把当选院士作为新的起点,站在更高的层面,并根据国家重大需求进行科学研究。”翟婉明说。
 
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主要从事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他实验中所使用的分子束和表面动力学科学仪器都是他自行设计研制的。
 
“在我的研究领域,如果没有办法研制自己的仪器,就难以作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杨学明告诉《科学时报》。
 
正是得益于他回国后十年中,搭建自己实验室的过程培养了不少年轻人,“作研究能够培养人才很重要”。
 
对于杨学明来说,学生,不如说是合作者,“只有把学生当作合作者,才能培养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杨学明强调,尤其要培养学生对科学有质疑的精神,“我本人就是得益于这两点,就算是得诺贝尔奖,很多人的工作并不是完善的,很多结论也可以提出质疑”。
 
谈到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保根体会很深:“我的成长就是得益于我的老师给予我各种锻炼的机会。”
 
沈保根介绍,刚从德国回国时,他只是一名助理研究员。为了给他们这些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成长,他的老师主动让位,由沈保根出任课题组长。而当时,他的导师还不到50岁。
 
“年轻人的成长往往需要年长者的提携。”沈保根说。
 
张俐娜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年轻女科学家:“尽管科研的道路充满曲折,但我仍希望她们能够锲而不舍地努力,只要为祖国和人民努力去工作,祖国就不会忘记你的付出。”
 
《科学时报》 (2011-12-12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