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人们熟知PM2.5这个陌生的概念一样,“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天也被公众熟知,只不过前者被吸进了肺里,后者被吃进了嘴里。感谢速冻饺子,正是因为“思念”等品牌的速冻饺子陷入“细菌门”,这一极具专业性的菌类概念“被普及”。以它为圆心,关于“中国标准”的一些是非争论又开始新一轮的辐射。
“思念”、“三全”、“海霸王”及“湾仔码头”等速冻食品接连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速冻食品业的回应是,“按国家目前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水饺中确实不得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按照新的即将生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被检出问题的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是达标的”。速冻食品安全标准开“历史倒车”,公众倒吸一口冷气。不过,卫生部安抚人心称,速冻食品新国标接近甚至严于国际标准,公众不应局限于关注具体数值,更要关注新国标制定过程中采样量的扩大。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速冻食品中以前是“不得检出”,现在新国标中规定“可限量检出”,从定性到定量,卫生部认为此标准“更加科学合理”。科学合理性在于,以前技术检测手段落后,在微生物检验方法中没有定量的检测方法,所以才规定“不得检出”;而现在技术手段提高了,“给金黄色葡萄球菌规定限量值”成为可能,所以新国标就运用了这种“可能”。
没错,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越来越科学的技术,有时候又反过来祸害人类。三聚氰胺是科技的结晶吧?瘦肉精是科技手段的战果吧?贴上“科学”的标签,不见得就拥有了进步的通行证。那么,允许以“科学”的名义,来否定速冻食品安全标准的倒退吗?
“科学”之外,还有“国情”。在食品安全信任危机遭遇严重挑战的当下,食品业的中国标准江河日下,据说和“国情”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前段时间中国乳业新国标被指全球最低。可是政府部门和一些乳制品代表却回应称,允许常温奶中存有细菌,这是国情所限而且也是为了保护养牛户。
此番,速冻食品安全新国标降低标准是否也为企业利益所绑架?卫生部对此同样予以否认。然而人们又看到,越来越低的“中国标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一次次当做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挡箭牌。
今年4月初,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发布报告称,雀巢等知名品牌的婴儿食品中含有砷、镉、铅等重金属,婴儿每日进食两次雀巢米糊等食品,砷吸入量会较单独喂母乳高50倍,镉高150倍,铅高8倍。可是在4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通报称,该类产品重金属含量并未超“中国标准”。
而更早以前的2010年7月,媒体报道称,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玩具泥胶的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以及从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对苯二酚,引发恐慌情绪。随后,中国国家药监局通报称,特丁基对苯二酚的含量没有超过“中国标准”,而聚二甲基硅氧烷则因无相关标准暂无法检测。
从食品安全标准到药品标准,从儿童玩具标准到环境监测标准,越来越多重金属的名字被公众熟知,越来越多之前在化学课本上没被记住的化学成分被公众牢记,这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次生贡献”吗?可是,公众熟知了这些名字又能怎样,公众的担忧与疑惑不照样都得被极具国情特色的“中国标准”化解吗?
政府监管部门总是在以“科学”的名义、以“国情”的现实来强调一再降低的中国标准的“合理性”,过低的国家标准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监管,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数据的表面增长,而伤到骨子里的,却是民众的肺、民众的胃,还有民众的心。
什么样的“国家标准”才是好标准?“科学”当然要考虑,“国情”亦不可忽视,但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价值立场问题。标准的制定到底是为谁服务,为企业,为政府,还是为民众?如果标准制定时,在价值立场上首先考虑的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利益,而民众利益被晾晒一旁,那么“科学”便变成了幌子,“国情”亦幻灭成借口。悲哀的是,公众的质疑不满乃至呼吁,那也只是无力的呐喊。
还有不到一个月,速冻食品新国标就将正式上线。“胳膊拧不过大腿”,公众奈何不了这冷冰冰的新国标,也奈何不了新国标的制定者。“科学”的新国标冻住了你我的嘴,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捂紧钱包远离速冻食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