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高长安 通讯员张欣) “1979年至2004年的25年间,河北平原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在持续增长。”近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栾文楼介绍说,施肥、大气CO2浓度升高、秸秆还田是有机碳增加的主要原因,其积极意义在于相当于增强了土壤肥力,同时可减缓CO2的排放。
据介绍,研究人员通过对河北平原表层及深层土壤的分析和相关历史资料的研究,利用单位土壤有机碳密度法,计算了1979年至2004年河北平原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的浅层和深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储量比1979年均有所增加;含水量和粘粒含量较高的水稻土、沼泽土、砂姜黑土等土壤类型碳储能力强;反之,含水低、粘粒含量低的土壤类型如风沙土和新积土等储碳能力则较弱。土壤有机碳储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施肥、大气CO2浓度升高和秸秆还田。这具有典型的河北平原农业生产特点。
据栾文楼介绍,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而且是最活跃的部分。土壤有机碳库约占陆地总有机碳库的2/3,是大气碳库的2倍。因此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高低对于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显示,土壤对有机碳的存储能力与土壤的物化性质、周围生态环境、碳源类型等都有重要关系。植被的破坏、土壤水分的流失会导致有机碳储量降低。因此,沼泽土等高水分含量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在表层和深层土壤都发生了降低,这也显示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科学时报》 (2011-11-02 A2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