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科生实践能力不足 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在何方 |
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召开 |
【对策】
产学合作“做中学”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庞博慧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毕业设计。她和其他14名学生按照企业推荐的两个题目:SMK水电站枢纽设计和永定新河防潮闸设计与结构优化,分成两个设计团队进行毕业设计。这就是建工学院开展的面向企业需求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求,由校企联合导师团队,根据企业项目设计流程进行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
近3年来,天大本科生90%毕业设计选题与工程实际有关。庞博慧说:“设计中遇到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对今后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设计有非常大的帮助。”
在产学合作、“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收获很大。经过在北京现代汽车公司涂装部门3个月的实习,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王坤觉得,自己一下子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他说:“我跟随企业导师直接参与汽车生产的环节,还协助组织班组的生产,现场处理一些紧急问题,动手、管理能力有了提高,责任意识也大大加强。”
北工大教务处副处长张红光向记者介绍,通过对2006年以来各级实习生毕业求职情况的跟踪调查,企业实习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现象】
校内教学与实际生产实践相脱节
北京城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叶长宏每年都会带几个工程专业毕业生。“他们在工作中上手基本需要1到2年的时间。”叶长宏告诉记者,“感觉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学的内容,跟实际工作相差很远,工程一线工作中所需要的看图纸、工程规划等技术,他们在学校都没有接触过。”
尽管已经离开学校9年,但是叶长宏清楚地记得,在校时老师带着自己到工地实地学习的情景。“只要在工地一线呆上几天,感受就不一样。”叶长宏坦言,“学校教的理论知识很多,但是和实际生产实践结合得却比较少,学生知识面很丰富,但专业深度不够。”
【对策】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开专业课
10月14日,天津大学第26教学楼A座205室座无虚席,许多学生站在过道上认真聆听英国罗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王大岚博士开设的“通信系统工程设计实例剖析”教学课程。
据介绍,学院聘请企业界资源技术骨干到校开设专业课程,得到师生的热烈响应,听课名额早早报满。王大岚博士将利用4周的时间,为各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中英文结合的方式授课32课时,通过上课做演示,学生实际动手,将现代通信系统中最精髓的部分与通信工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2008年以来,天津大学已“破格”聘用来自企业的专职教师14人,从事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与研究生科研指导工作。学校还规定,在4年内,各工程相关专业达到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要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理主讲。
■点评
着力培养学生“工程素质”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脱离生产实践,因此,培养的工程人才还不能适应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在我看来,要提出一个“工程素质”的概念,不光指工科专业的学生,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这种“工程素质”都是应该具备的,这种素质集中体现在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围绕这种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产学研结合,搭建新的工程教育平台,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国际标准的要求。(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郭广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