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田天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11 2:17:41
2月5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NIH的R01研究课题基金
 
“R01 Research Project Grant”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原始资助机制,并且仍然是最重要的资助机制之一。R01对卫生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相关研究工作既可以是由研究人员自己发起的,也可以是应NIH的要求进行的。但一项R01资助并不是永久性的,失去这样一项资助会意味着一个实验小组或研究小组的结束。本期Nature上所讲的两个故事与此有关。
 
一种新型电子传输型塑料半导体材料
 
印刷电子器件在制造廉价消费及医疗产品方面有巨大潜力,新应用正在迅速出现。但器件应用受到这样一个事实的制约:现有塑料半导体几乎全是“空穴传输”型材料,它们通过正电荷的传导来工作。如果能够找到一种电子传输型材料(这样的材料可保持良好的电传输性能、化学稳定性和易处理性),那么将有可能将其与现有塑料半导体串联使用,用来制造功能更为强大的器件。这样的组合被称为“互补性”电路。在美国Polyera Corporation实验室及德国巴斯夫工作的一个小组制成了一种实现了该目标的新材料。它是一种高度可溶的电子传输型塑料半导体,具有前所未有的器件性能,并且与一系列印刷及加工技术都是可兼容的。
 
生长厘米尺度石墨烯薄膜的新方法
 
高性能的、透明的和可延展的电极,在开发柔性电子和光电应用系统方面需求量很大。在微米尺度具有优异光学、电学和机械性能的石墨烯有望成为这样一种基础材料。实践证明,合成能够保留人们所期望的这些性能的大尺度石墨烯薄膜很困难,但现在Kim等人介绍了一种方法,用该方法可生长厘米尺度的石墨烯薄膜,其导电性和透光性与微米尺度薄膜的一样高。石墨烯从化学蒸气中被沉积到镍薄层上,然后转移到任意基质(如二氧化硅)上, 成为一个成型的薄膜,可被用来制造具有优异机械和电学稳定性的可延展的透明电极。
 
宇宙再游离过程的观测研究
 
一个宇宙再游离过程,被认为是在宇宙足够冷却、以允许第一代恒星形成之后开始的。人们是通过观测在大爆炸之后不到10亿年形成的天体来研究这一时期的。红移值z = 6.42的类星体SDSS J114816.64+525150.3的宿主星系就是这样一个星系,现在研究人员已用很好的空间分辨率对其进行了成像,显示了一个存在强烈恒星形成过程的巨大区域。这一“超级星爆”可能是预测在宇宙再游离过程末所发生的强烈恒星形成事件的代表,它们导致了热类星体宿主星系中核球的生长,与在银河系中所看到的类似。
 
AMOC的历史行为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是对全球气候的一种调控,通过将温暖的、含盐量高的表层海水向高纬度输送(在那里它们冷却、下沉并在深处向南返回),帮助使欧洲西北部的气候保持温暖。人们对表层海水这一北向流动过去的行为并不是很了解。Thornally等人对整个全新世表层海水流入一个深水组区域的水流的温度和咸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流入的水流在温度和咸度上经历了千年尺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以前所报告的迅速气候变化的时期相关联。流入的水流在淡水向北大西洋的流出量增加期间咸度增大。模型研究预测,AMOC因北极淡水流量增加而减弱,尽管流入水流可通过增大咸度来在10年时间尺度上对其进行补偿。新的数据表明,这样一个负反馈机制可能曾在过去的气候变化期间发挥作用。
 
通过节食延长寿命
 
饮食限制可延长不同物种的寿命。在哺乳动物中,间断性的节食也可延长寿命和减少与年龄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即使热量摄取很少或没有减少。在关于与间断性节食的好处相关的分子机制的一项研究中,Honjoh等人建立了一个可延长线虫寿命的节食体系,并且发现,低分子量的GTPase RHEB-1在寿命调控中有双重作用。它是间断性节食诱导的长寿命所要求的,而RHEB-1抑制则能模仿热量限制的效应。RHEB-1部分是通过胰岛素/胰岛素生长因子类信号作用效应物DAF-16来在间断性节食中施加其影响的。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旨在提高健康水平而不产生毒副作用的节食性拟态药物的开发。
 
沙眼衣原体获取类脂的一个机制
 
同很多其他细胞内病原体一样,沙眼衣原体也依赖于宿主的类脂来生长。现在,研究人员已在被感染的HeLa上皮细胞中发现了沙眼衣原体获取其类脂的一个机制。在正常细胞中,高尔基体的作用是修饰新合成的蛋白和类脂,供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分配。沙眼衣原体的细胞内复制触发高尔基体分解,通过基质蛋白golgin-84的解理产生功能完好的高尔基体小堆栈。这些高尔基体小堆栈(它们在细菌内含物周围排列)似乎可提供一个渠道,病原体通过该渠道可获得类脂的供应。这项工作表明,炎性“半胱天冬酶”和“钙激活酶”在机制上是有所参与的,它们也许可用作抗衣原体药物的新颖的分子目标。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科学时报》 (2009-2-11 A3 国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