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谈判的戏剧性效果在于永远无法预知下一幕。面对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会议主席、丹麦气候与能源部长康妮·赫泽高在11月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了不乐观,她说:“看起来,最后阶段不太可能有一个各方都同意的具体标准,但是大家都必须作出贡献,尊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
由于之前的最后一次谈判已在巴塞罗那结束,会谈未能在减排目标和资金等关键问题上取得实质进展,因此,关于在哥本哈根是否能达成一个有效的协议,各方态度大多不乐观。
但是11月25日、26日却又峰回路转。对此次大会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中美两个大国,先后发布了各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法国总统萨科齐称赞减排承诺“非常鼓舞人心”。各国在达成减排目标的背后,真实的背景是大国联盟与大国合作的关系。
目前,国际社会在南极保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沙漠化防治等各种环境领域,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全球环境保护制度,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已经、正在或将要纳入其中。在国际环境制度的交涉阶段,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制度形成推进派、阻止和妨碍派的对立。(王莉萍)
在哥本哈根会议即将召开之际,《科学时报》对会议进行了前瞻。以下为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