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春宇 尹炳炎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09-11-24 13:35:27
选择字号:
王旭明做客浙江人文大讲堂:评估当代中国教育的4个误区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第三任)
 
没有哪个领域像“中国教育”一样,从卖菜的大妈到教育部长,都有话要说。无论你对中国教育持什么样的看法,只要你是心平气和、实事求是来看待中国的教育,不管你骂它也好,喜欢它也好,都必须承认当代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发展、大改革、大变化。
 
当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在是语文出版社社长的王旭明11月20日做客浙江人文大讲堂下沙分讲堂(杭州师范大学承办)时,我们对他充满期待,因为他是一名活跃的“教育知道分子”,点击率达上千万人次的一百多篇教育博客,新鲜、锐利,看完令人莞尔和思索。
 
王旭明说,近年来教育在我国越来越“热闹”了,这是好事,说明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也正因为这样,才需要以更理性的眼光看待中国教育。看待教育要从研究、实施、制定政策、传播等不同层面区别分析,否则就是一锅粥。他表示此次演讲仅从当代中国教育传播的层面谈点自己的思考。
 
从数据看改革力度之大
 
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分别超过了8年半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超过8200万人,这两个数据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们不妨找两组最有代表性的数据来说明:1949年的时候,全国读大学的人数才12万,到了1978年这个数已经翻几倍了,全国上大学的人有200多万;到了2008年的时候,上大学的人数已经达到2900多万!
 
中国教育发展这么快是由一系列的大改革带来的,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例,比如说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我们知道过去农村的义务教育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在很多人父辈上小学的时候,还是全村集资办一个学校。从2006年开始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到国家公共保障范围里面,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分项目、按比例负责这样一个分担机制,这样农村教育就由农民办变成了国家办。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个国家能够把农村的义务教育管起来、承担起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决策。
 
再看职业教育改革。和农村的义务教育不一样,职业教育不是政府全包,而是政府统筹、地方为主、各界参与这样一个管理体制。2008年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到810万人,占据了中国高中教育的半壁江山。
 
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更多了。过去不同的部委办不同的学校,条块分割的现象非常严重,2000年开始的时候,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组建了一批新型的大学,同时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高校管理体制。
 
评估当代中国教育的4个误区
 
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显而易见,但人们在评估当代中国教育时总是存在着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否定发展。现在很多学者说,中国教育发展太快了,就是在还不能跑的时候抢跑了。不错,我国政府当时面临的两种抉择,一种是条件成熟再发展,一种是条件尚未成熟克服困难求发展,中国政府选择了后一条道路。高等教育、普九都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发展的。据教育部目前披露不完全的统计,全国高校目前的欠债5千个亿,其中2千多亿是银行贷款,另外2千多亿是学校自筹,国家投入就只有几百个亿。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国高等学校克服了各种困难实现了扩招。有同志说了,既然条件不具备还扩招什么啊。我们国家60年来一个很成功的经验,就是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共同努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现在98%以上的人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人民教育人民办”起来的。
 
第二个误区就是浓墨重彩讲形势大好,轻描淡写谈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一些部门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说一项工作形势大好,我们可以说很多很多的话,然后一说存在问题呢,首先是不愿意说,其次不得不说了,还是轻描淡写地说。其实,我们不必讳言中国教育存在问题。刚刚卸任的周济部长在谈到教育发展时说,我们是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在世纪之交实现了辉煌的成绩。“重重困难”这四个字可见我们存在的问题之多。周济归纳为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办好人民群众的教育仍然任重道远。温家宝总理最近也对教育提出了“三个亟待”,他说当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亟待改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教育水平亟待提高。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个误区就是今不如昔的理论。普遍的理论就是现在的大学生不如过去的大学生,现在的研究生不如过去的研究生,现在的中学生不如过去的中学生,现在的学校不如过去的学校,总而言之,现在不如过去!举个例子,有人说现在大学生不如过去大学生好,很大程度上就是用精英化的高等教育眼光去看现在的大众化教育。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叫大学生,北京大学的学生也叫大学生,这两个大学生群体一个是苹果一个是梨,拿苹果和梨对比,比较苹果好还是梨好,毫无道理,各有各的味道。
 
最后一个误区是说中国教育改革是“瞎折腾”。有人说,中国教育改革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是瞎折腾。应该说,我们有时候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没有看准,缺少科学决策过程而草率行动,确有瞎折腾之嫌。但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中国教育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人民群众就更不满意。
 
教育传播,“好好说”就行
 
中国教育的传播有两大主体,一个是教育内部,一个是媒体。教育内部主要指各级教育官员,在政务公开信息透明方面还是有不少进步,但也还存在着少说为佳、不说为佳、能不说就不说、能少说就少说的情况。
 
再看媒体,媒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育媒体,一类是非教育媒体。据统计,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市有专门的教育台、教育频道,我们国家也有专门的教育台,在全国360行当中,教育传播渠道是覆盖面最广的媒体。
 
教育传播的效果在很多方面并不理想。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好事说好,把不好的事好好说”。今天这个学校出现跳楼的,明天这个学校着火了,大面积的流行病感染,这样的事情本来也不可避免,“好好说”就完了,也就是及时、准确、全面、有效把这些信息发布给公众,不要“躲猫猫”。
 
面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关官员能不能站出来,维护教育的圣洁是一个本质的问题。比如汶川大地震当中有个别老师提出来,可以不顾学生的生命,自己能跑出来就行。据我了解,这样的理论在发达国家,在美国,在欧洲,在西方都是要受到普遍谴责的,但是在我们国家,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谴责,而且还请这位老师频频出镜,得到相当多的喝彩。比如贵州高中某一女老师,同时和她所教的两个男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这两个男学生发生矛盾,其中一个就把另一个刺死了,这一个就关进了监狱,而这个老师仅仅是“双开”,从此人间蒸发。有关教育部门对这些严重丧失师德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谴责,我认为,在这些大是大非面前,教育官员不应失语。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