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时报: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的情愫 |
虽然她2001年就办了退休手续,但实验室却一直保留下来 |
2007年5月1日,中科院微系统所的李爱珍感到有点意外:她接到了美国方面发来的贺电——自己刚刚被评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由此,她也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
这位如今已逾古稀的老科学家,在64岁时(2000年),再次对自己提出了新的科研挑战——将工作重点转向单模分布反馈量子级联激光器上。
1997年,李爱珍带领课题组,用气态源分子束外延生长的有自己特色的量子级联激光器结构,经权威的量子级联激光器发明单位进行器件验证, 在亚洲率先实现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激射,使中国进入了基于带内子带间跃迁的新型中远红外单极型半导体激光器研制技术的世界行列。
由于量子级联激光器结构由400层至上千层纳米、亚纳米厚度的外延层组成,材料制造相当困难,世界上没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到,而且这些实验室的人员,大多有过在贝尔实验室从事量子级联激光器工作的经历,李爱珍能够独立地做出来,连美国贝尔实验室都感到惊叹,1998年3月19日美国贝尔实验室给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写来了贺信,称这是当时“国际上极少数实验室才能做出来的工作”。
1998年年初,经器件验证李爱珍做的材料就已实现了激射,但做出的激光器这种激射都是多波模的,而一个气体只有一个“指纹”特征吸收波长,因此,到2000年,李爱珍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单模分布反馈量子级联激光器上。这也是她本人又一次调整自己的学科方向。
“现在我们在作气体检测的试验,这个技术很前沿。国内比较熟悉的是近红外的激光技术,对中红外比较陌生,所以我们要从头做到尾。”李爱珍介绍,她选择的合作伙伴,是在环境光学领域有相当积累基础、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刘文清带领的团队。今年4月11日,他们顺利地召开了分布反馈量子级联激光器气体检测应用项目论证会。
李爱珍告诉记者,她的工作得到了微系统所的大力支持,虽然她2001年就办了退休手续,但实验室却一直保留下来,科研工作也得以延续。2002年,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基金项目,一直做到在2006年结题。2007年,她负责了一个面上基金课题项目,还参加了“973”和“863”的课题。
更让李爱珍难以释怀的是,2005年,经李爱珍申请,“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决定,“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2010年将在上海召开。这也是该重要序列国际会议首次移师亚洲召开。
“从1999年开始跟踪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的国际会议,几乎每次会议我都去。”李爱珍说。她及课题组多年来每届都要向“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提交两篇以上的报告,介绍中国的研究进展。“我申请这个会议在中国召开,希望让更多的中国科学家能去听报告和交流,了解国际最新进展, 也让国际同行了解中国, 通过更多人的努力,来推动我国这一前沿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