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来源:百度贴吧 发布时间:2007-3-10 22:4:24
刘东生院士印象记
 
前不久,被誉为我国“环境地质学泰斗”、“黄土之父”的87岁高龄的刘东生院士在获得2002年有“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泰勒环境奖”之后,荣获了中国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听罢此消息,我很激动,我为老人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而心折不已。2001年,刘东生院士来我校(吉林大学)讲学,并被我校聘为兼职教授。期间,我与老人有过4个小时的交流,时间虽然短暂,但老人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平凡而高尚。以至3年后的今天,我仍不能平息写写这个老科学家的欲望。
 
2001年6月10至15日,刘东生院士为我校地球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师生讲学。14日下午,在我校地学专家葛肖虹教授的陪同下,刘院士偕同夫人一起去吉林市小丰满水电站考察,据说老人从不游山玩水,只去与环境有关的“景点”。为了不错过采访时间,我和一同采访的校报记者下班后没有吃饭,在名门饭店一楼大厅等候。我们不时地翻阅着刘院士的专著——装帧精美的《刘东生文集》,拟定采访提纲。由于塞车,刘院士一行在晚上6点20分才回来。
 
我们迎上前去与刘院士握手。眼前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东生院士?只见老人上身穿着浅灰色西装,里面是水蓝色衬衣,下身是一件灰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布底鞋,十分朴素。看到老人风尘仆仆的样子,寒暄之后,我们和葛教授都希望两位老人先回房间休息。可刘院士却坚决不肯,他说,我们回来晚了,对不起!我们还是先聊聊吧!看着老人话语温和却十分果断的样子,我们只好依他。其实老人是不想让我们更长时间的等候。
 
坐在名门饭店一楼大厅的沙发上,我们对这个闻名遐迩却又平易近人的老科学家进行了采访。话题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李四光创办原长春地质学院的前前后后开始。时间、地点、人名、事件原由,他都讲得清清楚楚。原来,刘院士当时参加了长春地质学院成立仪式,在长春只是暂短的停留。可见老人的记忆力非同一般。  老人不愧为“环境地质学泰斗”。当我们问到“当前世界人口与资源环境存在重大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目前,为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科学家开展了哪些研究?”等宽泛、庞大的问题时,老人回答得相当简捷,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十分严谨,有概括、有分析、有实例,让我这个不懂专业的人也能听明白。他告诉我们:世界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大问题都与环境有关。目前,国际科学研究领域如:地质学、地理学等研究组织组成了国际最大的科学学术组织: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提出一个国际地圈学与生物圈研究计划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经过10年的准备1991年计划正式出台,至今执行了10年,这只是第一个阶段。他认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从地学角度说就是研究大气、海洋、水、岩石、土壤、生物和人等几个圈的关系的变化。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目的,就是取得资料、找寻规律,预测未来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他告诫人们将如何适应地球变化,如何保护地球,人类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谈到目前环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刘院士强调: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活动造成环境变化的问题是最需要解决的,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处理好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关系。他说,环境也要和人文科学相结合,从哲学的角度解决问题,要以人为本。
 
刘院士十分关心东北,特别关注吉大。他结合南极冰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研究,认为:中国地域辽阔,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地质现象丰富,地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而东北的地质现象也很有特色,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东北的地学研究有望走向世界前沿。吉林大学天时地利人和,应该发挥地学研究优势,加强基础研究,拓宽领域、培养人才,要有雄心壮志走向世界。他表示愿意为吉林大学的地学研究做出努力。
 
老人的嗓音略有沙哑,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翻开了250万年前地球古气候、古生态变迁的历史,为我们讲述了中国黄土的故事。当晚风徐徐吹进、钢琴悠扬响起的时候,老人和夫人一同盛情邀请我们共进晚餐。席间,老人仍是精神饱满,没有一丝疲惫之感,他与我们轻松聊起了教育、科学、成功等等,于是,这个与黄土为伍半个世纪的老人更加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刘东生院士早年就读西南联合大学,这是一个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出奇迹的学校。学生中有90余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刘院士的同班同学就有9名是院士。回首在战火中求学的少年往事,老人更多的感慨于艰苦、恶劣环境为何造就如此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他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有大师级的教育者。当时,西南联大聘任的有来自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知名的学者、专家,他们很多人是我国各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有在海外从一流大师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刘院士说,西南联大的师资阵容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许多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曾给学生们上课,可谓大师云集。冯友兰、闻一多、费孝通、朱自清、胡适、王力、周培源、吴晗、钱钟书、沈从文、华罗庚、吴大猷、梁思成等等,他们学术造诣深厚,严谨的学风和敬业精神,以及独特的风格对学生的学业、精神境界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由此,西南联大的学生英才辈出,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屠守锷、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朱光亚和邓稼先,可谓师生如群星璀璨的银河。
 
刘院士告诉我们:人要有探索精神,他研究黄土50年,有10条横断面,每一条都有几百公里长。每天他们研究人员都要面对沉默不语的黄土测量数据,只有不懈的努力,黄土才能开口“说话”。面对成功,老人谦虚地笑了,他说,成就是别人做的,我只是有一份付出,我做了组织工作,我只是这个成功集体的代表。他一再嘱咐我们,新闻媒体要多宣传科学、少写人。
 
餐桌上,有一小盘菜叫茭白,是杭州菜,刘院士的夫人一一夹给我们,见我们不太爱吃,刘院士说,这个菜很好吃,有营养。一定要吃了,不然就浪费了。
 
告别之际,老人给我们送到饭店大门外。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一生为地球诊脉、为人类生存寻找答案的“黄土之父”。
 
今天,当我写完这篇稿时已是深夜12点了,我想:在西南联大的英才榜上又会添写下: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2年黄昆、2003年刘东生!
 
原文链接:刘东生院士印象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