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17 22:55:55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副教授刘劲松谈吴瑞
刘劲松:吴先生深刻影响了我的人生

        1984年,刘劲松通过CUSBEA项目赴美国留学,直至2005年底,他才在美国科罗拉多巨石城召开的会议第一次见到吴瑞,向吴瑞先生亲口说一声谢谢。图为刘劲松夫妇与吴瑞夫妇在在科罗拉多的合影。

1983年,作为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研究生,刘劲松被推荐参加当年的CUSBEA考试。

当年的准考证


在大学宿舍里准备CUSBEA考试时的情形


 

如今,刘劲松已成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病理学系副教授、临床病理学家。(图片来源:刘劲松)

        2007年7月21日,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四位当年同一届的CUSBEA同学与吴瑞和北京大学的顾孝诚教授合影。

 
2008年2月12日早晨,在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办公室,刘劲松打开电脑查阅电子邮件,一封来自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施一公的信让他感到几分不安:这封邮件的标题是“吴瑞博士(1928~2008)”。“不好,难道吴瑞先生出什么事了吗?”
 
他赶忙打开邮件,看到的第一句话是:“我怀着极为悲伤和沉痛的心情宣布:吴瑞博士,一位成就卓越的科学家、一位中国生物科学热情的推动者,于2月10日不幸逝世,他的离去是生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吴先生走了。我心里非常非常难过。”刘劲松说。
 
1983年,作为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研究生,刘劲松被推荐参加当年的CUSBEA考试。1984年,他赴美国留学,1991年在凯斯西储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又考取医生执照,经过了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训练,1999年到M.D安德森癌症中心做病理科医生,并从事卵巢癌研究工作。
 
“当初留学美国就像天方夜谭一样难,但吴先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刘劲松一直想见吴瑞,但没有机会。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已是2005年底,他们同时参加了在科罗拉多巨石城举办的一个学术会议。“我和太太都非常激动,我通过这个项目到美国这么多年,却没有见过吴先生。”刘劲松回忆说,“我走到吴先生和吴太太面前说:‘吴先生,今天非常高兴能见到您!我要当面向您道一声谢谢!’吴先生问了我的一些基本情况后说:这主要是你们读书读得好!”
 
2月16日,刘劲松在接受《科学时报》专访时回忆了这段经历,他说:“当时我特别感动,像他这样一个将这么多中国学生送到美国留学、为中美科学交流作出这么大贡献的人,是如此低调、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
 
2007年7月,刘劲松到北京参加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活动,这是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吴端。“那一次,我们有4位83级CUSBEA项目的同学参加了聚会,我们和吴瑞先生及北京大学的顾孝诚教授合影,非常高兴。”在这次庆祝会上,刘劲松作为CUSBEA同学代表发言,他汇报了自己在美国的事业、家庭以及与国内的合作研究。他说:“我想给吴先生汇报,当初我到美国几乎一无所有,如今建立起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也正在帮助祖国做事。”
 
为了解自己留学的历程,刘劲松在毕业时曾到大学所在系查看自己的档案,并将有关材料复制留存。在这些档案中,他看到了吴瑞当初向大学写的各种信件,比如要求大学免去中国学生的报名费、学费,并提供生活补助费等,以及对CUSBEA学生在校情况的调查。他说:“当初到美国时,也知道这些事,也知道感谢,但还不太懂事。现在才感觉到吴先生为我们这些学生考虑得多么仔细、周到,当初我们一无所有、一片空白,而他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心中十分感动。”他计划将这套CUSBEA材料送给CUSBEA委员会,留作档案保存。
 
“吴瑞先生深刻影响了我的人生,如果有机会再对吴先生讲一句话,我会对他说:吴先生,我们大家都非常感谢您!当初在中美交流最困难的时候,您为我们搭起了一座桥,今天,您看到了巨大的成果,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这样对中美生命科学交流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请您安息,今天,我和许多人都将继承您的精神、继续您的事业。”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