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韩东屏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8 2:46:39
韩东屏:从“救救清华大学的孩子”说起
 
前些年曾为这样的报道震惊:在中日、中韩举行的国际少年夏令营活动中,中国孩子的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和协作能力明显不敌日本、韩国的孩子。前年又因清华大学教授程曜《救救清华大学的孩子吧》的网帖而震惊:既然中国最高学府的学子都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那其他的学生就更不用提了。本以为这种状况会因呼吁而改观,但迄今却仍未见得力举措和大的好转,这不免让人着急:如此下去,如何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梦想?又如何能使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觉得现在仍有必要继续呼吁救孩子。
 
救孩子得先搞清他们的病因。中国的孩子病成了这样,到底该怪谁,家长、老师、孩子自己还是市场经济?不可否认,每个市场经济社会都有把人变得急功近利的毛病,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咱们这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孩子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外,再没有听说哪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孩子也是这样。
 
那就要怪老师和学校了,正是他们对考试分数的过度强调,并按考试成绩的分数来区分孩子在学校的等级地位,才使孩子们只知道追求分数、按分数论英雄。同时也使家长普遍感到有给孩子“加餐”,即送去参加校外培优班的必要。
 
不过,这仍不是终极原因。终极原因是我们声讨已久的应试教育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政府教育部门总是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和为学校分等排序,结果学校就用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和使用老师,而老师就用考试分数评价、看待学生,并且特别喜欢对学生进行考试技能的训练,特别乐意去猜题、抓题。于是学生也不得不把如何应付考试及获取高分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久而久之,他们没了独立思考、没了提问的兴趣,只会死记硬背,自然要沦为考试机器。
 
为什么各地教育官员、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要被应试教育制度左右,如此看重培养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换一种追求,如追求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不行吗?不行。因为一般而论,大家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而制度恰恰又决定着利益的分配方式、给谁与否,于是不按照制度指定的方向行事,就会受到制度的惩罚——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在应试教育制度之下,如果不去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结果,就教育部门的官员来说,意味着政绩不好,失去被提拔重用的机会;就学校而言,意味着培养学生的水平不行,只能享受末流学校的待遇;就教师而言,意味着教学能力不强,难得升职称受重用;就家长而言,意味着孩子上不了好学校、上不了大学;就孩子而言,意味着没有好的就业前景和人生前途。
 
问题是,自讨伐应试教育制度以来,我们不是已经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并针对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实行很多举措了吗?如改写教材、改活考试内容、禁止私下培优、取消快慢班、不公布学生平时考试名次等等。为何还要怪应试教育制度?
 
当然还要怪。因为只要学校还是有等级之分的,高校还是短缺的,学生的中考、高考还是无一例外地仅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还是只能被动地被学校根据考试成绩挑选,那么,教育官员、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就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把如何应付考试当做第一要务。以上说到的这些情况,正是现在教改尚未触及和改变到的领域。正因如此,被禁止的培优,实际上还在私下里如火如荼地进行,而被取消的快慢班,也只是摇身变成了试验班和普通班而已。
 
推行素质教育及改革应试教育为何如此艰难?照此下去,我们究竟还要多久才能救出我们的孩子?
 
其实说难也不难。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我们一个中国想搞素质教育,只要我们走出去进行有目的的考察,看看别人如何施教,如何评价学生、老师、学校,如何安排升学考试,如何录取学生等等,将国外搞得好的各种类型的素质教育模式搜集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选出其中最优的模式再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善,就有可能使我们这个素质教育上的后发展国家较快地构建起比其他国家更优良的素质教育制度。有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不用是极大的浪费,希望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为了孩子,再别犯这样的错误。(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