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蕾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16 2:18:57
扬州大学:让本科生真正进入实验室
 
在去年11月刚刚落幕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郑佳玉、蒋金金的作品“稳定携带H5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获得一等奖。至此,该院先后已有3件作品在“挑战杯”大赛中获一等奖,另外还有二等奖1项、巨龙最佳制作奖1项。
 
一所省属高校普通学院,在如此高级别的大赛中获得这么多奖项,已是值得称赞,但更令人吃惊的是,生技学院不过才刚刚建院10年。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该院长期以来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的创新精神和学院浓郁的科研氛围。
 
本科生参与研究性学习
 
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型学院,这是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1998年建院时的定位和目标。但是老师们很快发现,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大多情况是书本知识吃不透,创新精神不足,动手能力也亟待提高。学院课题组的科研工作缺乏新的模式来为其服务,学院始终无法形成自上而下的浓郁的科研氛围。
 
就在这时,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为扬大生技学院带来了新的思路,但同时也使其陷入了“要不要拿来”的问题之中。
 
“这实际上是一个要不要让本科生早早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的问题。”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梁建生这样说,“如果实施得不好的话,就会出现学生对基础的东西掌握不牢,深的科研又无法上手的现象,知识结构方面的缺失和后续学习能力的缺乏,都将在根本上影响他们的发展。”
 
“让本科生进实验室”最初是由生技学院副教授、生物工程系副主任潘志明提出的,“用实验室作为本科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潘志明表示,参与实验室课题研究,本身就是对基础知识的实践巩固,同时还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
 
经院行政研究决定,先用一个实验室做试点。于是该院大三的两名本科生进入潘志明的实验室,参与开展课题研究。当年,在扬州大学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由这两名学生参与选题、研究、试验取得的成果获得了二等奖。很快,“本科生进实验室”在全院范围内推行开来。
 
导师制的本质是
 
最终不要导师
 
“因为在原本的本科生导师上作了创新,所以导师的职责会有所转变,有所侧重。”梁建生表示,生技学院的本科生导师主要帮助学生专业学习和试验研究,避免出现以往“样样管”却“样样粗”的现象。
 
每年开学期间,特别是在申请创新基金期间,都会有许多本科生要求进入实验室。有的通过任课老师介绍,有的则通过直接与导师联系,如何选择适合的人选进入实验室,这是导师要做的第一项工作。
 
“纯粹为了发论文和介绍信来的,这样的学生我们一般不太喜欢。”潘志明说,“对于初学者来说,科学研究是项非常枯燥的工作,那些过于功利的学生是很难长久坚持下来的,另外,这样的人也不是真正科研真正需要的。”潘志明老师表示,筛选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一般是根据专业课任课老师记录和跟学生本人沟通交流来决定的,是专业基础知识和是否具有科学思维方式的综合考虑。
 
正式进入实验室后,导师们会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特点和自身兴趣决定不同学生进入不同的实验室,参与不同方向的课题研究。接着,就是实验室主管导师负责帮助学生定方向,选题,立项,开展科研,最终取得成果。在这整个过程中,导师做的纯粹是宏观的指导,具体操作则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导师制的本质是最终不要导师”,这是生技学院实行“本科生进实验室”的最终宗旨。
 
实现学院和学生的双赢
 
自实行“本科生进实验室”以来,学院的科研氛围一下子浓了很多。因为有了要进实验室的欲望,本科生在日常学习中变得比以前活跃了许多,实验课上,一些涉及实验原理、比较不确定的问题就会出现学生和老师“针锋相对”的场景,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些成功率较低的实验现在也做很好。”动物学实验老师殷宝法说,“在完成实验课课程要求之后,学生还会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尝试性创新实验。”
 
此外,生技学院网站上的专业英语、学科资料等专业学习资料的浏览率、下载率也比以往大大升高,学生开始尝试阅读英文文献。同时,通过长期在实验室中磨练,甚至有一些学生甚至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跟研究生的水平差不多了。
 
学院收获也是丰富的。因为本科生的参与,许多课题的范围就被拓展了,在一定程度上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同时,这对学院科研的连贯性也有了很大的帮助,形成了导师指导,本硕博共同参与的科研模式,这也成为了该院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创新,各级“挑战杯”上的优秀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今年暑假,当大多数大三学生都选择企业实习时,生技学院的学生们却选择“躲”在实验室里“暑期实践”。方强是该院大三的学生,今年暑假留校跟随潘志明开展禽流感疫苗的研发工作,前期疫苗已在小鼠身上试验成功,现在疫苗研制进入关键阶段,让疫苗在鸡(禽类)身上获得成功表达。“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机会,让我能够安下心来搞科研,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方强这样解释自己留下来的原因。据悉,像方强这样暑假留下来的大三本科生,全院有十多个。
 
“本科生进实验室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达到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赢。”梁建生这样感慨道,“作为一所省属高校的普通学院,我们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敢于打破常规,才能寻得突破!”
 
《科学时报》 (2008-9-16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