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袁建胜 陈胜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8 7:3:49
浙江林学院:讲师创办实验室 本科生发表SCI论文
 
在现代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因为一些因素的不稳定性而影响工程质量,其中的不稳定性也被称为振荡。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科研人员曾尝试过解决振荡问题,但是办法都相当复杂。
 
近日,浙江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大三女生沈月云,使用南北朝科学家何承天用于计算月球运行周期的一个不等式,成功地解决了振荡的不确定性问题,这一研究成果将发表在SCI期刊《计算机与数学应用》(COMPUTERS &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上。
 
学生要坐得住
 
大二时,沈月云通过选拔,把自己的电脑搬到学院的一间机房,正式加入“信息创新实验室”。她进实验室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阅读外文学术论文,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
 
对于还在学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她来讲,最前沿的知识一时还难以接受,论文内大量的专业词汇也让她大为头疼。“一开始是很艰难的。”沈月云说,“一天也读不了一页,一篇十几页的论文要读十几天。”
 
但沈月云还是坚持读完了第一篇论文并持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不断与同学交流心得,有时师兄师姐和老师也会给予一定的指导。一个学期以后,情况慢慢地好起来,“后来我一天可以读两三篇论文了”。
 
进入大二下学期的沈月云开始参与到实验室老师和大四师兄师姐的课题研究当中,在向大四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帮助毕业生和老师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刚开始做工作还是比较被动的,基本还处于学习阶段,老师和师兄师姐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也不怎么思考。”沈月云说。
 
这样的工作做了将近一年,沈月云慢慢地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路,在做具体的工作中思考各个实验中的内在逻辑,也可以在每隔1周或者10天一次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本学期开始不久,在听外校老师的讲座时她萌发了一个想法,即用何承天不等式来解决工程中的振荡问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最后形成论文,发表在《计算机与数学应用》上。
 
对沈月云来讲,实验室就是她的生活,只要没课,她就待在实验室里,直到晚上熄灯之前赶回宿舍,有时通宵达旦工作一晚上,结果发现整个计算和结果都是错误的。但是沈月云并不感觉累:“我是想做一些事情,实验室的学习生活方式很适合我。”
 
对于实验室的创办人,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莫路锋来说,虽然也会出一些试题来选拔进实验室的学生,但是否具备像沈月云这样“坐得住”的素质的学生却是他第一要考虑的问题。
 
教师与学生双赢
 
“实验室是为有兴趣搞科研的同学准备的,必须要踏实、认真,而不是兴趣广泛,什么都想试试。”莫路锋说。
 
莫路锋在实验室里借鉴了研究生培养传帮带的培养模式,大一大二学习基础知识,参加各种程序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二开始阅读外文学术论文,了解前沿知识;大二下学期开始参与到具体的课题研究中;大四在老师的子项目中确立毕业课题,再招收2~3名大三学生形成课题组共同进行研究。
 
“现在我计划为下学期的毕业论文作准备,已经有3名低年级的同学加入了我的课题组。”沈月云说。
 
谈起创办这个实验室的初衷,莫路锋说,自己有一些科研项目,想寻求一些合作,但老师们的学术方向和兴趣各有不同,本专业暂时还没有硕士点,他就萌发了创办一个实验室,召集一些本科生来作研究的想法。
 
在创办实验室的过程中,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该学院的一位毕业生考研时先后通过了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初试,却两次在复试中被淘汰。这件事让莫路锋认识到,对于一些立志要作科研的学生来讲,本科阶段就接受科研方法的训练并做一些具体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莫路锋向学院申请了场地,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设备不够就让学生用自己的电脑。莫路锋从自己研究课题中分出若干子课题,交给高年级同学组织团队负责,这样不仅学生可以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并发表论文,同时也大大推动了莫路锋自己的科研项目。
 
现在实验室有本科生成员十几人,以他们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已有3篇,EI论文2篇,另有多篇学生论文在国际学术大会上发表。莫路锋说:“在实验室的工作中,不仅学生受益,我也从中获得了很多,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目前实验室的经费来源有三方面:莫路锋自己的科研经费;学校为本科生提供的创新基金;学院的一些科研补贴。对于莫路锋来说,科研经费还不是主要的,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科生虽然有想法,也能做出结果,但形成论文的能力还比较弱,此外,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还不够好,这是他以后准备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