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稿件外流 影响力偏低 我国科技期刊难敌“洋对手” |
|
院士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出谋划策 |
|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世界优秀科技期刊相差很大。而一些国际性知名期刊和出版发行机构纷纷进军中国,争夺优秀稿源和市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6月23日下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朱作言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时指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任重道远。
国际上通常用“影响因子”来衡量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数字越高表明期刊的学术水平越高。国外一些国际权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能达到20~30,可中国的期刊被引用率还很低,除个别能达到4,大多数都只有1或零点几。朱作言认为,这远远不能反映中国的学术水平。“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信息交流的重要舞台。没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就不能得到完整体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清楚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意大利一位有名的物理学家与一位青年科学家共同在当时的《中国科学》上发表了《随机量子化》这篇文章,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在葛墨林看来,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国内好的稿件普遍外流。因为高水平的论文一旦在国外的某些影响大的期刊上发表以后,被国际同行关注、引用的机率更大,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葛墨林表示,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稿件质量是关键。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建议,国内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学者要身先士卒,把优秀稿件优先投到国内的期刊上。“我们自己都不支持,谁来支持。”
“国内有很多好的期刊,由于中文相对于英文的弱势地位,使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同类外刊逊色不少。”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说。
“我们不能关着门搞自己的东西,就像造汽车一样,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朱作言认为,除了增加一些国内期刊的英文版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稿源。此外,朱作言还希望国家可以出台一些相关的鼓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和实验室把文章发表到自己国家的科技刊物上。
据了解,从2005年起,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启动了《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改革试点工作,其中一条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充分发挥广大院士的作用,动员鼓励院士积极向“两刊”投稿或推荐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