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尤小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9 2:27:1
评论:大学应为“90后”热衷竞争作何准备
 
进入9月份,适逢大学新生入学,“90后”大学生成为媒体热炒的概念。其实,“90后”的先遣部队前一二年已经悄然登陆大学学堂,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区别于“80后”的显著特点。
 
一家著名媒体的系列报道中,将“90后”的竞争意识放在第一条,那意思是说,“90后”的大学新生最讲竞争。但看了具体的例子,让人不禁哑然,因为此处竞争的含义除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外,并无多少新意可言。
 
比如报道中称,一名“90后”的大学男生进校后最关心的是怎样争取奖学金,一位“90后”女生关心的是外语分级、分班考试对今后专业的影响。而这些都是近几年大学新生的共相,问题在于,竞争的内容是不是仅限于此?
 
近一百多年,中国人竞争意识的凸显大致集中于三个时期:一是严复编译《天演论》之后的清末民初,二是上世纪50年代,三是80年代。无论是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还是“超英赶美”、“开除球籍”的后两个时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关心民族生存成为竞争的基本诉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竞争意识有一个重大的变化,简言之,就是竞争诉求的世俗化。上述“90后”大学新生为切身利益考虑,正是这一世俗化诉求的反映。
 
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值得维护的,因为合理的个人利益的满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之一。可是,“90后”的大学新生能否从仅仅关心奖学金和英语快慢班出发,将竞争内容和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仍是有待观察的。
 
无论这篇报道是否真实地反映了“90后”大学新生的基本状态,但它多少折射出从“80后”开始大学新生比较明显的特征,这就是由于“自我中心意识”过强所造成的对竞争理解上的片面性。
 
其实,也不能全怪“80后”或“90后”的大学生,从上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和高中,他们都生活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之下,这种竞争又主要是分数之争。而竞争的结果对其未来的生活影响之巨,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也不算夸张。
 
社会选择的单一化使竞争日趋激烈,而单一化的竞争又往往容易使竞争者的道德变得很可商榷。只讲竞争,缺乏合作意识是表现之一。这样做很可能导致彼此之间在学习上各自为政,少有相互辨难,互相帮助,反而容易相互拆台,乃至势不两立。
 
另一个表现则是规则意识的淡薄。为了竞争,部分新生一进大学似乎就作好了“公关”的准备,院系以下的领导,直到辅导员、任课教师都成为潜在的对象。这不一定都是经过事先精心策划,而多是出于长期养成的习惯、长辈的告诫与本能。从此一点,亦可看出社会的规则意识欠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当然,大学本身是否能够及时遏制无限竞争(估且这么定义)的蔓延趋势,对可能参与无限竞争的新生加以提醒,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竞争观念,也考验着大学的机制和社会影响力。
 
之所以考验的是大学的机制而非教育能力,是因为在现阶段,机制的重要性远胜于主观的教育。我们的大学新生早已听惯了“大道理”,甚至害上了“大道理敏感症”。他们关注的最多的实际是大学的机制以及由此形成的氛围是否真的体现出公平、公正,并且努力从学校和老师的点滴作为或行为中嗅出大致的取向,以便通过及时适应来趋利避害。
 
由此可见,“90后”的大学新生是否认识到竞争的前提是合作,是否热衷在竞争中寻求合作、讲求规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大学能否通过机制调整和创新给他们提供这种良性竞争的平台。
 
我们常有这样一个倾向,即大学服务于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进程主要是直接提供科研产品这一条捷径。事实上,对大学而言,人的教育仍是须臾不可离的根本。比如通过完善机制让大学生体验到良性竞争可能带来几方的共赢,并在此过程中学习竞争的规则,等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以他们的高尚行为对社会群体、对自身家庭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对于扭转社会道德滑坡,进而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作用也将无可估量。
 
《科学时报》 (2008-9-9 大学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