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建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4 2:41:31
评论:让清华体育之光普照中国高校
 
圆了国人百年梦想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落下帷幕,我国作为东道主不仅成功举办了本届奥运会,而且夺得了金牌总数第一,举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欢喜之中。不过,常言说得好,胜不骄败不馁,越是在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近期的一些相关报道和评论来看,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如何转变已经延续多年的体育举国体制。这使笔者想起在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史上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清华大学。
 
早几年在一次讲座上,听主讲人提起一个以往的传说:“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最近笔者终于从《科学时报》《一所大学的体育精神和她的奥运奉献——清华大学百年体育之路回眸》一文中得知,这句话原来出自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之口。可见,当时清华体育教育的影响有多大。
 
1912年,清华就提出了“德智体并重”的方针;1919年就建起当时中国设施最为先进的综合体育馆;再后来马约翰先生到了清华。日后马约翰先生常引以为骄傲的是许多学有所成的校友在校读书时都是体育爱好者。但当初马约翰先生最主要的还是对“东亚病夫”有着切肤之忧,他不想作为留美预备学校出去的清华学子一副病秧子的样子丢中国人的脸。也正是由于马约翰先生当年的努力,清华人热爱体育的传统才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20世纪50年代,又是清华率先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清华体育一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体育教育的典范与楷模。
 
其实体育的意义远不止于强身健体。体育还是一种精神修养、一种人生态度。中国人常常把文人比做“文弱书生”。为什么书生一定要弱?外国人不明白,因为人家从来都不蔑视体育,不会说什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类的话。美国大学各种运动队应有尽有,大学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就是体育运动场与健身房。比如耶鲁大学的体育观就是重在参与和普及,而非专业化、竞技化,体育被当做每一个学生份内的事。
 
一般美国老百姓之所以愿意腾出时间陪孩子运动,或者当孩子们的拉拉队,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无意于让孩子成为体育明星,而是把体育当成一种教育。美国的“人文教育”就包括体育。体育和人生的关系就如同数学与科学的关系一样,体育还是培养竞争意识的场所、演练团队合作精神的舞台。
 
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大学是国民素质教育的旗帜,只有体育在高等教育中摆正了位置,国民体育才不会迷失方向。
 
(作者为深圳高级中学副研究馆员)
 
《科学时报》 (2008-9-4 周末评论)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