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4 2:41:31
科学时报:科技成果转化“嘉兴模式”启示录
 
一端是乌黑的散发着恶臭的沼液,一端是清得看得到底的清水,很难相信,应用一项科学技术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变化。经过近两个月的试验,中科院嘉兴中心章俭博士的生物活性陶瓷治理猪粪沼液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这个曾经让当地群众十分头痛的猪粪沼液排放污染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
 
废旧轮胎打碎,提炼后可变成电脑打印机的油墨原料;回收的汽车尾气可转化成空调……近年来,中科院嘉兴中心研发了许多变废为宝的节能减排科研成果,不少还与本地及周边企业结成了“亲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过去4年时间里,曾先后3次视察中科院嘉兴中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此前高度评价说:“经过3年多的努力,嘉兴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成绩应充分肯定。”
 
独辟蹊径的“嘉兴模式”
 
都说科技成果转化难,可中科院嘉兴中心却独辟蹊径,从2004年底起步,到去年已有17个项目走出实验室,真正实现了产业化,另有50多个成果产业化项目和新产品成了当地企业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一组数字让人们眼前一亮:在4年里,整个中心共引进303位人才;研究项目达到297个;新产品开发150个;企业转化项目的产值仅2007年就超过了4个亿。
 
中科院嘉兴中心能走通这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蹊径”,“关键就在于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新体制机制,解决了科研人员的身份和权益归属”。中心主任陈秋荣博士告诉记者,科学家搞成果转化,最怕弄成“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研究所觉得你在用所里资源谋私利,而合作者又觉得你心属两头,一旦有风险就脚底抹油。然而,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技术,就如刚开始学步的婴儿,又的确非常需要科研人员“母亲”般的扶持。
 
哪些实验室技术更能赢得市场?路甬祥早在嘉兴中心建立之初就这样定位:“以项目为切入点,以企业投资为主体,以为地方经济产生新增产值为目标。”响应企业的需求、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让嘉兴中心的技术成了实实在在的“点金棒”。
 
其实,在落户嘉兴不到4年时间里,中科院嘉兴中心不但引进了12家工程中心,而且无论是平台规模、研发力量、结合企业成果转化项目数量与质量还是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在全国保持绝对的领先地位,被称为中科院院地合作的“嘉兴模式”。
 
在刚带着12个工程中心、15个实验室和3个测试中心等丰厚“家当”,正式搬进了位于嘉兴科技城内中科院嘉兴中心一期园区3万平方米新家后,满腔激情的陈秋荣思路仍然是那样清晰:我们过去的成功就在于——科研以市场为主导,把成果做到成熟的产品,让科研人员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他强调,是“三个创新成就了嘉兴中心的今天”。
 
陈秋荣介绍说,嘉兴中心作为一个新型平台型创新载体,始终坚持探索和创新,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多元化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是做得不错的。”
 
按企业需求进行科研创新
 
市场需求决定科研项目。以市场为主导改变了科研人员的思维。正如路甬祥5月3日视察时所说的,“嘉兴中心的评价标准不是各分中心每年发表多少论文,不是获得多少项国家奖,而是看它们为当地企业做了什么、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了什么”。这样的评价标准决定了分中心再也不能闭门搞科研,而是必须主动承接市场,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科研创新。
 
思维转变的结果是带动各工程中心的科研成果和当地企业相互融合。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科研创新,科研成果要得到企业的认可,成为嘉兴中心科研人员的新理念。一组数据可以表明这个明显的变化:2005年,中心的37个科研项目全部来源于中科院;2006年,中心的70多个项目,有20%至30%的项目来源于嘉兴当地的企业;2007年,在155个项目中,来源于企业需求的项目数达到83个,超过了50%。
 
公司化管理模式也加速了思维的转变。各工程中心经过3年的发展均成立了产业化公司,这些需要自我造血、自主发展的公司,提供的成果只有受到市场的欢迎才能够继续生存。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各工程中心通过项目转让、技术输出和技术服务,基本实现了自负盈亏、初步立足的目标。
 
科研成果做到成熟产品,从实验室99%的失败、1%的成功做到生产产品过程中99%的成功、1%的失败,就是把科研成果做到成熟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本来是实验室的“短腿”,但是嘉兴中心则通过工程化和中试放大,把这条“短腿”变成了中心的优势。
 
在上海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蔡澎博士看来,实验室的很多成果只有经过多方面改进,进行中试放大,才能够判定是否符合产业化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引进新产品的积极性。”
 
嘉兴中心主动承担起产业化的风险,通过工程化的中试放大,减少企业投资风险。
 
如:中科院理化所研发的一种环保胶水,实验室中生产几十公斤后,显示胶水的抗氧化性、牢结度等指标均很好。嘉兴中心把胶水的生产量放大到半吨后,这些胶水被应用到嘉善县的一家工厂。企业在使用中发现,使用这种胶水时,产品黏合的时间从15分钟增加到45分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随后,通过进一步研投改进,产品才真正开始顺利进入市场。
 
中科院嘉兴中心综合部主任尤建宏说,这个成果假如没有经过中心的工程化过程,直接被企业引进,那么失败的风险就会全部由企业承担,现在有了中心这个“桥梁”,企业从中心引进新成果的风险被降到了最低。
 
风险共担赢得创业活力
 
如今,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普遍滑坡的逆境下,嘉兴中心依靠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许多科研成果成为企业家眼中的“财神爷”。物理所工程中心的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已成功转让,并推动项目在7家企业孵化出10多家科技企业,累计吸引企业投资2.65亿元,带动了嘉兴当地一个光伏产业群体的发展,不到两年时间实现产值近4亿元。嘉兴中达自润滑集团引进了兰化所在嘉兴中心开发的聚合物复合滑动片后,年产值从原来的3000万元增加到了1.6亿元。声学所工程中心以高水平项目带动了浙江新嘉联集团成功上市,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风险共担赢得创业活力。在嘉兴中心,科研人员通过现金入股获得科研成果的经营权已经成为推进项目实施的重要手段。据初步统计,目前嘉兴中心90%项目的产业化都有核心科研管理团队的个人出资。“通过这个方式,企业和科研人员成为利益共同体,双方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之中。”陈秋荣说。
 
共同出资,首先解决了投资者对科研人员的信任问题。一位与中心合作了两年的企业家张建荣说:“科研人员自己都敢投钱,这就说明他对自己的项目很有信心,我们投资的时候顾虑就会少许多。”双方的信任建立后,合作洽谈的周期也将大大缩短。陈秋荣说,中心有一个项目,从项目洽谈到企业投资,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而这个过程原本或许要3年时间。
 
实践证明,这种风险共同承担的机制,不仅减轻了刚刚成立高科技公司短期内消化无形资产的压力,同时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投入和合作的积极性,也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较快地实现了产品销售并产出经济效益,同时确保项目转化率和成功率的提高。短短的几年,各工程中心快速启动和推进了一批产业化项目,如: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和工程化后,在嘉兴建成了浙江省首条智能数字航道,其双向TDD-OFDM多用户高速移动图像传输技术,成功应用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中的全程安保跟踪、上海浦东机场电子监控、2006年上海六国峰会电子安保系统、上海智能交通网建设、上海及宁波市的公共安全体系等;材料与化工技术工程中心开发的聚合物复合轴承系列产品,替代进口应用于新建成的杭州湾大桥、三峡水轮发电机组、上海磁悬浮轨道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8月7日,科技部发文公布了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名单,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在众多候选机构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中科院嘉兴中心还将发挥优势对准嘉兴乃至浙江的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开发和推出新项目。”陈秋荣信心满满:“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国家技术转移战略中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技术研发和转移平台。”
 
《科学时报》 (2008-9-4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