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0年“元旦献礼”的欢呼声中,我们几个科大年轻教师跳上两辆满载科研成果的大卡车,喜气洋洋地从中关村计算所驶往玉泉路科大校园。从此,科大有了第一台计算机,它就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而且成功运转的107计算机。
时至今日,107计算机虽然消失了,但它却给科大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因为它是所系合作的重大成果。在计算机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科大最早有了计算机并主要为教学服务,从而使科大计算机教育走在全国高校最前列。
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三十年》一文中,107计算机项目负责人、科大计算机专业兼职主任夏培肃介绍了107计算机的研制情况:早在1953年,华罗庚所长领导的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研究小组就提出了研制我国自己的计算机的初步方案设想,其规模与当时美国和英国的EDVAC和EDSAC计算机相当,1954年开始了设计工作。后来由于实施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仿制苏联计算机而中断。1958年计算所举办第三期计算机训练班时,又重新开始研究工作并取名为107计算机。
训练班结束后,成立了107计算机小组,继续研制107计算机,并于1959年底在计算所完成加工和调试,1960年初在科大开始运行算题。1970年随科大下迁至合肥,1974年被拆除。先后参加107计算机研制和改进的人员共有30余人,除计算所科研人员和科大教师外,还有参加第三期计算机训练班的外单位学员。
107计算机共有6个机柜,其中中央处理机、磁芯存储器和电源各占用两个,另外还有作为输入输出设备的五单位发报机一台、电传打印机一台和控制台一个。全机共使用电子管1280余只,功耗6kW(不包括通风),机房占地面积约60m2。107采用串行运算方式,机器主频62.5千赫,平均每秒运算250次。从上述指标看,它具有那样大的身躯,才实现那样低的运算速度,和今天相比反差竟有如此之大,但这是真实的历史记录。
107计算机研制成功后,科大又进行了存储器和逻辑设计方面的改进,它们主要是:磁芯存储器结构和读写控制方案改进、快速乘法运算线路改进、用循环右移操作实现左移操作改进、采用并—串方式取指令改进等。改进后的107计算机,在工作稳定性和运算速度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在107计算机上,开发设计有系统管理程式和应用服务程序100多个,包括检查程序、错误诊断程序、标准子程序、标准算法应用程序以及汇编语言解释程序等。
107计算机主要为教学服务,用于学生做原理课上机调试实验和程序设计课编程上机实习。除计算机专业学生外,还承担了力学系、自动化系和地球物理系的教学实习任务。此外还接受一些外单位的计算任务,包括潮汐预报计算、原子反应堆射线能量分布计算、原子核结构理论中的矩阵特征值及特征向量计算、功率谱计算、延迟线参数计算、爆破波传播计算、自动控制中的最佳控制计算、建筑工程中的震动曲线计算等。
科大和计算所合作研制成功107计算机,其后又将107计算机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是全面落实“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和实行教学与科研结合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校庆50周年之际,科大人深情地感谢这些开拓创业的老校友,特别是那些校外志愿者,他们为科大计算机教育的创建和发展默默无闻地作出了无私奉献。
(作者系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科学时报》 (2008-8-19 视点)